流水號
28226
課號
Hist5100
課程識別碼
123 U9160
無分班
- 3 學分
選修
歷史學研究所 / 經典人文學程
歷史學研究所
經典人文學程
選修- 閻鴻中
- 搜尋教師開設的課程
文學院 歷史學系
phaedo@ntu.edu.tw
- 國青中心四樓431室
02-33669528
- 一 2, 3, 4
綜201
2 類
修課總人數 50 人
本校 44 人 + 外校 6 人
無領域專長
- 中文授課
- NTU COOL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備註
- 修課限制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本校選課狀況
已選上0/44外系已選上0/10剩餘名額0已登記0- 課程概述《春秋》、《左傳》是中國史學的鼻祖,位居經史之學的樞紐,影響歷久不衰。它們為春秋時代提供了完整的編年史框架,寫下攸關文化、制度、人物、觀念和傳說的清晰樣貌,成為探索中國早期歷史無可取代的寶庫,也引發不停歇的追問和質疑。因此,每位讀者都必須是探索者、思考者,與作品本身和歷代學者進行激烈對話和觀念交鋒。現今的新知、關懷和省思,自然也會帶來新的追問和詮釋。 本課程兼有專題討論和文本選讀雙重性質。課程的主軸是以探究的眼光對《春秋》、《左傳》進行研讀和分析,藉以認識其豐厚內涵。另一方面,《公羊》、《穀梁》二傳以下、直到今日的春秋學和左傳學的重要論著,《國語》、《史記》、《管子》、《晏子春秋》、《竹書紀年》等古代史籍子書,以及新出土文獻、文物和考古資訊,都是今日重新探討《春秋》、《左傳》必要的參照背景。資料範圍雖多,實際上不同議題、關懷各有其觀念脈絡和文獻聯繫,掌握條理時並不複雜。 每週設定專題,指定閱讀文獻,由教師和部分同學共同負責解說,其餘同學輪流負責提問和討論。每位同學將提出一篇學期報告,在課堂進行口頭發表。 這門課的進行,著重閱讀中的思考和討論,希望選課生根據各自的能力和興趣高度參與。
- 課程目標1.研讀《春秋》、《左傳》選文,熟悉其體例、文法和敘事特質。 2.認識春秋時代主要史事、制度和文化,留意《春秋》、《左傳》中的表述形式,及在學術史上的認知歷程。 3.認識《春秋》、《左傳》學中的重要詮釋和核心爭議。 以上三項為課程核心目標,以下幾項融入作業。 4.試用QGIS繪製分析性的歷史地圖、編制年表或大事表。 5.參考運用金文、古器物學、考古學及天文、曆法、目錄學等相關學科知識,進行小型研究。 6.在學期報告部分,研究生進行學術寫作訓練;大學部學生可嘗試學術寫作,或具有新意的導讀、改寫。
- 課程要求1.選課生需具有一般古文的閱讀能力,以及研讀古籍的熱誠。《春秋》、《左傳》雖然有些特殊的語法和內容,具前述能力的學生在註釋、翻譯與參考書的幫助下,足以克服絕大多數困難,投入討論和研究工作。 2.課前閱讀指定讀物,參與每週讀物的解說、提問、討論、補充。各種角色約每三至四週輪次,會考慮同學基礎條件和興趣專長進行調配。 3.研究生繳交小作業6份,並擴充一份或數份作業成為學期報告。大學部同學繳交繳交小作業6份,其中2份為課程記錄。學期報告含研究、寫作等選項,可由一份或數份作業擴充構成。(無考試) 4.第11-14週在課堂口頭發表學期報告,期末(6/15前)繳交書面成果。
- 預期每週課前或/與課後學習時數6-8小時
- Office Hour
星期一 12:20 - 14:10 個別晤談可來信或當面另約時間。 - 指定閱讀以下兩種特色各異的文本是基本讀物,上課時至少攜帶一種。 楊伯峻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三版。反映現代歷史文獻學的眼光,參考各類文獻記載和考古、文物史料,以平等態度看待《春秋》、《左傳》的內容,運用若干現代語法分析技巧。 杜預注,竹添光鴻會箋,《左氏會箋》,成都:巴蜀書社等。以杜預《春秋經傳集解》為基礎,吸收歷代經學思想,重視探討《春秋》、《左傳》關係,兼重敘事、思想分析,含版本、異文校勘資訊。
- 參考書目以下包括(一)春秋經傳參考文獻、(二)相關典籍和歷史考古文獻,(三)工具書和資料庫。若干條目後酌附簡介,以便作業、研讀和延伸學習之參考。 (一)春秋經傳參考文獻 1.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本。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極重要。 2. 胡安順《春秋左傳集解釋要》,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3. 〔晉〕杜預,《春秋釋例》,四部備要、四庫全書 4. 〔晉〕杜預著、程元敏疏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序疏證》,臺北:臺灣學生,1991 5. 〔晉〕范寧,〈春秋穀梁傳集解序〉,載十三經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范寧博學,所解極精,序中述春秋論可與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比較,對唐宋新春秋學多所啟發 6. 楊伯峻、徐提編,《春秋左傳詞典》,北京:中華,1985 7. 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注譯,傅武光校閱,《新譯左傳讀本》(二版),臺北:三民書局,2009.翻譯審慎,註釋、說明則力求淺白而不甚精確 8. 沈玉成,《左傳譯文》,北京:中華,1981。訓詁不精,僅可約略參考大意 9. 劉勛,《《左傳》全文通識讀本》,北京:中華書局,2023 初名《春秋左傳精讀》(北京:新世界,2014),此為修訂本。運用新工具和新資料,編入相關文史和考古知識。雖然資料蕪雜,摘引、註解未必確切,但面貌新穎、內容豐富,便利一般讀者參考,也有若干啟發性 10. Stephen Durrant, Wai-yee Li, David Schaberg translated andintroduced, Zuo tradition/ Zuozhuan: Commentary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6 左傳的導讀、英譯及註釋,反映漢學家文獻分析的視角 11. 呂祖謙著,慈波整理,《東萊博議彙校評注》,杭州:浙江古籍,2022 《東萊博議》本非詮釋經傳,乃取材《左傳》文字以命題(至宣公十四年止),寫作科舉策論範文。但因剖析人事別出心裁,評論推闡淋漓盡致,對初學寫作者有所啟迪,遂風行不衰,對此後《左傳》學也影響深遠。不過,為求出新而陷於偏激,學術價值不如以下二書 12. 呂祖謙,《春秋左氏傳說》、《春秋左氏傳續說》,四庫全書本 呂祖謙長於史學,此作據論經、傳中歷史線索,往往由小見大,深具史識 13. 〔清〕方苞(望溪)口述,王兆符傳述,《左傳義法舉要》,臺北:廣文書局影印榕園叢書本/《起鳳書院答問(外一種)》附載,北京:華夏,2013) 作者為桐城古文學派開山,本書記錄其口授解說左傳文法五篇。 14. 林紓,《左傳擷華》,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點校註釋本收於:潘林編注,《《左傳》讀法兩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8 作者為晚清民初桐城學派古文學宗師,解說文章深入淺出 15. 李衛軍,《左傳集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以評點形式導讀文章,始於呂祖謙《古文關鍵》一書,至明清大行其道。在古代著作中,評點《左傳》、《史記》之佳作尤多,不能悉舉,僅列方苞、林紓,此外可參考此書,內容匯集諸說,雖不便觀覽,而易於搜尋 16. 〔宋〕章沖,《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四庫全書本。編年史應與紀事本末相輔參讀。以下《左傳》紀事本末類多種,此書為今存最早的一種。分目逾三百五十,逐年條列,貫串後事,間附簡注。猶近年表。 17. 〔宋〕劉朔(四庫全書舊題沈棐),《春秋比事》,四庫全書本(作者據余嘉錫考訂,見《四庫提要辨證》卷一〈經部.春秋類〉。自杜預以來,治《春秋》者多以史學之法貫串搜討,此書為較早著作,將《春秋》內容分類彙編,各作通論,頗具啟發性。以下為史事參考文獻。) 18. 〔宋〕程公說,《春秋分記》,參考紀傳體改編《春秋》、《左傳》,並採《史記》等文獻作注,摘錄名家史論,自作「論曰」頗具通識,為詳而有體之作,亦宋人左傳學的集結。有年表九卷,世譜七卷,名譜二卷,書二十六卷,周王事二卷,魯事六卷,大國世本(即《史記》世家)二十六卷,次國二卷,小國七卷,附録三卷。有四庫全書本。 19.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1993/臺北:廣學社。此書分題制表,表內備列相關記事條目要點,但不錄原文細節。精意創見見於諸論之中。此書為以史治經之典範,論述春秋歷史不可忽略之寶庫。 20. 〔清〕魏禧編著,彭家屏參訂,《左傳經世鈔》。魏禧明末清初人,博學而具通識,本書以評點法釋讀左傳敘史之關鍵,對理解史實情勢多有啟發,與文學性評點不同 21. 〔清〕馬驌,《左傳事緯》,臺北:廣文書局影印/山東:齊魯書社排印/香港:龍門書店/四庫全書本。分目一百零八,繫事略依時代先後。逐條各附評說,暢論義理事勢,便於參考,後人亦多採用。 22.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北京:中華/臺北:里仁/四庫全書本。凡五十三卷,以國別為次。各條多通貫前後,近於國別史。補入《春秋》經文、《國語》及三傳記事,兼存異同。有「辨誤」、「發明」,末附評說,涉及考證較多。 23. 〔清〕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 為晚清公羊學開山,力主《左傳》成於劉歆,非先秦古籍,多不可信,對晚清民初疑古學風影響巨大 24. 吳闓生,《左傳微》,臺北:臺灣中華/黃山書社。承桐城義法之學,文章評點,兼及義理史事。分目略依馬驌《事緯》。作者父汝綸,家學主張區分傳中左氏敘事與經師釋經之文,以為前者可信而後者不可信,故本書「捨經尊傳」、發明傳中微言大義而不問經義,也是晚清民國時期頗具特色而有影響力的詮釋觀點 25. 韓席籌,《左傳分國集注》,江蘇人民,1963/香港:龍門書店,1966/臺中:文听閣,2009.分國、分目俱細。有夾注,多集清人及吳闓生之說,疏通文義,解說地名,分析文理事情,便於參考。評說簡淨扼要。 26. 章太炎,《春秋左傳讀.春秋左傳讀敘錄》,《章氏叢書》本,1915/上海人民出版社《章太炎全集》第二冊,1982-1984 章氏精於史識,《春秋左傳讀》雖為筆記體,但詳舉戰國秦漢言論著作以明《左傳》非晚出,且影響極大;認為《左傳》為接續《春秋》的完整之作。《敘錄》則逐條反駁劉逢祿《考證》。不僅對抗晚清今文學家疑古之風的重要著作,也為重新探討早期《春秋》、《左傳》學提供啟發。 27. 錢穆,〈劉向歆父子年譜〉,發表於《燕京學報》第七期(1930年),後收入作者《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自劉逢祿至民初的《左傳》辨偽說大都以劉歆為偽作者,甚至以為遍偽群經、且竄亂史書,其說風行一時。此文詳列劉歆生平及新莽興起的史實,給予有力的反駁,成為以史學解決經學爭議、一新視聽的名著 28.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公羊注疏》,十三經注疏本 漢代論《春秋》大義多本《公羊傳》,西漢董仲舒、東漢何休治《公羊》而別有發揮,均應分別考察。清代公羊學者多本於何休。 29. 劉尚慈,《春秋公羊傳譯注》,北京:中華 簡潔切要,不含何休注,便於初讀公羊傳使用。注者所作〈《春秋公羊傳》概述〉收在書末,亦多精當。 30. 〔清〕陳立義疏,《公羊義疏》,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含何休注,廣採《春秋繁露》、《左》、《穀》及清代新公羊學見解來詮釋何注 31. 〔漢〕董仲舒著,〔清〕蘇輿注,《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春秋繁露》篇籍煩亂,錯訛紛雜,清末蘇輿詳採群書及歷代清代學者見解作校勘註釋,訂正頗多,詮釋亦精 32. 鐘肇鵬主編,于首奎、周桂鈿、鐘肇鵬校釋,《春秋繁露校釋》,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孔子文化大全》叢書)匯集蘇輿以後各家校勘註解,詳列版本異同,以白話寫作 33. 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譯注,《春秋繁露》(中華經典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 34.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 《穀梁》在兩漢不如《公羊》、《左氏》通行,然專論義理,無《公羊》之附會、《左氏》之氾濫,自鄭玄稱「《穀梁》善於經」(《六藝論》),范寧集解尤具通識而簡明切實,唐宋以下通觀三傳之學者,於左傳外,往往取穀梁義 35. 〔晉〕范寧集解,〔清〕鍾文烝補注,《春秋穀梁經傳補注》,北京:中華,1996/四部備要 補注詳採清代考據之言,並參漢宋諸儒說,解說詳明,也頗有發揮 36. 周何,《新譯春秋穀梁傳》,臺北:三民書局,2000 難得佳作。註釋中多引據前人註解精義。作者長於禮學,說禮處尤精確明晰 37. 以上三傳之學,以下新春秋學,大多據《左傳》事實,而各申經義 38. 〔唐〕陸淳集注,《春秋集傳纂例》、《春秋集傳辨疑》、《春秋集傳微旨》,四庫全書本 魏晉以來春秋學者多兼治三傳,論其異同。中唐啖助、趙匡、陸淳師友相承,共同完成一家之言,大抵言史事則依《左傳》且通觀歷史大勢,言經義則折衷三傳,復自樹新義。因引據詳明,辨析精切,遂開啟春秋學新風氣 39. 〔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四庫全書本。自樹新義的春秋學。 40. 〔宋〕蘇轍,《春秋集解》,臺北:藝文等。事據《左傳》,義則斟酌各家而能有折衷,尤具史識 41. 〔宋〕呂本中,《春秋集解》,四庫全書本。並列三傳至北宋各家之說,便於比較 42. 〔宋〕胡安國著,錢偉彊點校,《春秋胡氏傳》,杭州:浙江古籍,2010 原名《春秋傳》,採三傳大義及唐宋新說融會為一體,是體系完備的集大成之作。南宋後通行,元明至乾隆間科舉《春秋》主用此傳。清代春秋學往往以此書為打擊目標,實際上晚清公羊學深受其影響 43. 〔元〕汪克寛,《春秋胡傳附録纂疏》 詳說《胡傳》來歷,並採三傳、群書參證異同,為研究《胡傳》的最佳參考書 44. 〔元〕趙汸,《春秋集傳》,四庫全書本 簡淨扼要,以為《春秋》雖具大義,記事多仍史文,反對字字求褒貶,對三傳至宋儒之說汰蕪存精,引述簡潔而各著來歷 45. 〔清〕王夫之,《春秋家說》、《春秋世論》 本史學治經義,獨樹一幟,成績斐然之作 46. 楊樹達,《春秋大義述》,上海古籍,2007 彙整漢魏以前稱述《春秋》內容、義理的各類文獻事例,可一窺當時《春秋》學的功用和影響 47. 嚴壽澂,〈讀楊樹達《春秋大義述》〉 48. 程發軔,《春秋要領》,臺北:三民,1989。簡要的概論。 49. 錢穆,〈孔子與春秋〉,《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聯經/蘭臺。 50. 洪業,〈春秋經傳集解引得序〉,載於《春秋經傳集解引得》(哈佛燕京社),收入《洪業論學集》(北京:中華,1981/臺北:明文,1982) 51. 戴君仁,《春秋辨例》,臺北:國立編譯館,1964 52. 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國立臺灣大學台大文史叢刊,1969/北京:華夏,2013 53. 熊逸,《春秋大義: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春秋大義2:隱公元年.一部見微知著的中國思想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9) 54. 趙伯雄,《春秋經傳講義》,北京:人民,2012 55.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之主流〉,收於作者《注史齋叢稿》,北京:中華,1987 56. 林穎政,《明代春秋學研究》,臺北:致知學術,2014 57. 張高評,〈臺灣近五十年來《春秋》經傳研究綜述(上、下)〉,《漢學研究通訊》23卷3-4期,208、2011(介紹台灣地區《春秋》學主要傳承,以中文系為主。) 58. David Schaberg, A patterned past : form and though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Harvard Univ Asia Center, 2001 59. Andrew Feldherr and Grant Hardy edited, Oxford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 Vol1: beginnings to ad 60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60.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校訂本)》,北京:中華,2006 61. 張以仁,《春秋史論集》,臺北:聯經,1990 62. 張以仁,《張以仁先秦史論集》,上海古籍,2010 63. 徐中舒,〈左傳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歷史教學》1962:9,收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1998) 64. 劉正浩,《春秋左傳通考》,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3;又,《左海鉤沈》,臺北:三民,1997 65. 張高評,《左傳導讀》,《左傳之文學價值》,《左傳文章義法撢微》,臺北:文史哲,1982/2015 66.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里仁,2011 67.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硏究》,臺北:書林,1998 68. 李惠儀著,文韜、許明德譯,《《左傳》的書寫與解讀》(The readability of the pas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南京:江蘇人民,2016 69. 李隆獻,《先秦兩漢歷史敘事隅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70. 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1992 71. 金永健,《清代《左傳》考證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本書內容始於顧炎武、下至劉師培的考證、訓詁和思想研究,但未涉及有關《左傳》辨偽、敘事方面的討論。內容平實,對各書多推崇而少批評。 72. 朱彝尊,《(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99/四部備要(歷代經學書目及提要) 73. 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等影印 (二)相關典籍和歷史考古文獻 1. 范祥雍編,《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上海:上海人民,1957 2.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修訂本) 》,上海:上海古籍,2005 3. 〔漢〕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節注,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十二諸侯年表及周本紀、列國世家時須參考。並可參照:〔清〕梁玉繩,《史記志疑》) 4. 〔清〕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2002 5. 來可泓,《國語直解》,上海:復旦大學:2000 6. 安井衡纂詁,《管子纂詁》(漢文大系第21卷),東京:富山房,1919(翻印本多種) 7. 顔昌嶢著 ,邊仲仁點校,《管子校釋》,長沙:岳麓書社,1996 8. 湯孝純注譯《新譯管子讀本》,臺北:三民,2006二版 9. 鍾肇鵬、孫開泰、陳昇校釋,《管子簡釋》,濟南:齊魯書社,1997 10. 羅根澤,《管子探源》,上海:中華書局,1931 11. 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上海:世界書局,1935/北京:中華書局,2014(中華書局本附錄銀雀山漢簡本《晏子》) 12.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2(等) 13. 駢宇騫,《銀雀山竹簡《晏子春秋》校釋》,臺北:萬卷樓,2000(原名:《(銀雀山竹簡)晏子春秋校釋》,北京:書目文獻1998) 14. 王更生,《晏子春秋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 15. 李萬壽,《晏子春秋全譯》 16. 〔清〕馬驌,《繹史》,北京:中華/濟南:齊魯書社/臺北:臺灣商務等 17. 〔清〕陳厚耀,《春秋戰國異辭》,四庫全書本 18. 〔清〕黃式三,《周季編略》,南京:鳳凰,2008 19. 童書業,《春秋史料集》,北京:中華,2008 20. 童書業,《春秋史(校訂本)》,北京:中華,2006 21. 羅倬漢,《史記十二諸侯表考證》,上海:商務,1943 (證明《史記》多據《左傳》,且當時《左傳》的體裁、內容與今本大體略同) 22. 王貴民、楊志清,《春秋會要》,北京:中華,2009 (《春秋會要》初由〔清〕姚彥渠所編,此本大幅擴充條目,增補內容) 23. 楊寬、吴浩坤主編,《戰國會要》,上海古籍,2005 豐富的史料分類彙編 24.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甲帙》,上海古籍,2007增訂本 考證三傳見解特殊 25.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1986/北京:九州,2011 26.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臺北:臺灣商務,2002 2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國考古學——兩周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9 28.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增定本)》,北京:文物,1991/上海人民,2007 29. 劉莉,《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 30. 楊建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文化帶的形成》,北京:文物,2004 11 31.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1989 8 32. 祝中熹,《早期秦史》,蘭州:敦煌文藝,2004 9 33. 滕銘予,《秦文化:從封國到帝國的考古學觀察》,北京:學苑,2003 10 34. 梁雲,《戰國時代的東西差別:考古學的視野》,北京:文物,2008 35. 梁雲,《西垂有聲:《史記·秦本紀》的考古學闡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 36. 李峰著,吴敏娜等譯,《西周的政體》,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37. 李峰著,徐峰譯,《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增訂版),上海古籍,2017 38. [美]羅泰( Lothar von Falkenhausen)著,吳長青等譯:《宗子維城:從考古材料的角度看西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國社會》,上海古籍,2017 39. 野蠻小邦周,《爆料商周:上古史超譯筆記》,新北市:遠足文化,2020 40. John Lagerwey,Marc Kalinowski, Early Chinese Religion: Part One: Shang Through Han (1250 BC-220 AD), Brill(Leyden.Boston), 2009 41. Gideon Shelach-Lavi吉迪著,余靜譯,《中國北方邊疆地區的史前社會:西元前一千年間身分標識的形成與經濟轉變的考古學觀察(Prehistoric societies on the northern frontiers of China :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dentity form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 during the first millennium BCE)》,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2 42. 許宏,《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 9 43. 許宏,《何以中國:西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 8 44. 許宏,《東亞青銅潮:前甲骨文時代的千年變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 10 45. 陳家寧,《《史記》商周史事新證圖補(壹):殷、周、秦《本紀》新證圖補》,天津人民,2011 46. 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北京:中華,2014 47. 揚之水(趙麗雅),《詩經名物新證》,北京古籍,2000/天津教育,2007修訂版 48. 揚之水(趙麗雅),《先秦詩文史》,瀋陽:遼寧教育,2002/北京:中華,2009 49. 陳佩芬等,《中國青銅器》,臺北:南天/上海:古籍 50. 范祥雍箋證,《戰國策箋證》,上海古籍,2006 11 湯孝純注譯,《新譯管子讀本》,臺北:三民,1995 12 貝遠辰注譯,《新譯商君書》,臺北:三民,1996 51. 裘錫圭主編,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一至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14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獻既多且精,其中《春秋事語》和《戰國縱橫家書》對《左傳》、《戰國策》等歷史文獻有重要的參照意義。 52.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二 西周、三 東周)》,北京:文物,1986-1990 53. 陳偉,《楚地出土戰國簡策〔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5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冊),上海古籍,2001-2012 55. 季旭昇、高佑仁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讀本》(九冊),台北:萬卷樓/北京:北京大學,2009-2017 56. 俞紹宏、張青松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集釋》(十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57. 俞紹宏,《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6 (三)資料庫和工具書 1. 中研院「殷周青銅器地理資訊系統」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底圖為衛星地圖;並可檢索出土青銅器時空關係。(以下一般工具書及資料庫) 2.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臺北:曉園,第1册: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2册:秦.西漢.東漢時期 3.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網站https://www.osgeo.cn/map/m0334,將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的資料結合GIS,除了便於精確的核對地點外,更便利繪製GIS歷史地圖 4. 黃鳴,《春秋列國地理圖志》,北京:文物,2017 5. 朱本軍,《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考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6. 張培瑜,《中國先秦史曆表》,濟南:齊魯書社,1987 7. 張培瑜,《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鄭州:大象,1997 8. 張培瑜,《中國古代曆法》,北京:中國科學技術,2007 9. 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10. 「基本古籍資料庫」 11. 維基文庫「四庫全書」 便於閱覽 12. 「四庫全書」電子資料庫 可檢索 13. 「春秋三傳對讀系統」資料庫 便於檢索對讀,需留意文本訛誤 14. 「漢川草盧」,四部要籍電子文獻,校對精審,標點齊備,方便閱讀,無檢索功能 15. 中研院「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可檢索器名、器型、銘文及觀看器型圖和拓本 16. 香港中文大學「郭店楚簡資料庫」http://bamboo.lib.cuhk.edu.hk/ 17. 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https://rbook.ncl.edu.tw/NCLSearch,提供大量古籍版本,重要版本並提供線上影像閱讀 18. (漢學研究中心)經學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1912~2002(含臺灣、大陸。經學之外,涵蓋部分漢代史學研究。) 19. (漢學研究中心)外文期刊漢學論著目次資料庫 20. (漢學研究中心)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1912-2009(含臺灣、大陸。涵蓋兩漢子、史研究論著。) 21. 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 22.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23. 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 24. 中國知網(臺大總圖連結) (含中國大陸期刊論文、優秀碩士論文、博士論文等資料庫) 25.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2003(歷代訓詁資料彙編) 26. 《漢語大辭典》,有紙本及網路版 27.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簡稱「小學堂」)極佳的古文字字形、字音資料庫,由「漢字古今字資料庫」及「漢字古今音資料庫」組成,可互相連結,並可連結「康熙字典」電子資料庫
- 評量方式
25% 學期報告
可由一篇或數篇小作業發展而成。(在第11週至14週,進行課堂發表。如人數過多則採視訊發表)研究生為學術寫作;大學部有研究、導讀、改、寫創作等選項。均可由一份或數份作業擴充構成。
25% 課堂討論
涵蓋課堂講解、提問和討論的綜合表現。每週輪流擔任不同角色。
50% 小作業
共6篇。按指定週次繳交。(大學部同學其中2份為課程記錄)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調整方式 說明 A2 以錄影輔助
Assisted by video
A3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Provide students with flexible ways of attending courses
B1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Extension of the deadline for submitting assignments
B2 書面報告取代口頭報告
Written report replaces oral report
B6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Mutual agreement to present in other ways between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D1 由師生雙方議定
Negotiated by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 補課資訊
- 課程進度
02/19第 01 週 02/19 課程介紹.概說 02/26第 02 週 02/26 春秋之文:文法與義例(論魯春秋、孔子春秋,其他古代編年史與各種「春秋」,春秋釋例) 03/04第 03 週 03/04 春秋記事:事類、國別、疏略與錯謬 03/11第 04 週 03/11 春秋之義:春秋三傳(含隱諱、不書及孔門微言大義) 03/18第 05 週 03/18 左傳敘事學(I):春秋前期記事(魯國、篡亂、朝聘會盟) 03/25第 06 週 03/25 左傳敘事學(II):齊桓晉文霸政(附:左傳與國語、管子的關連) 04/01第 07 週 04/01 唐宋春秋學選讀:從啖助到胡安國、呂祖謙 04/08第 08 週 04/08 左傳敘事學(III):霸政後期與人物 04/15第 09 週 04/15 左傳與詩書禮學 04/22第 10 週 04/22 春秋史的改寫:從司馬遷到顧棟高 04/29第 11 週 04/29 左傳之「凡」、「君子曰」、「仲尼曰」與辨偽學研究 附左傳事緯、左傳紀事本末(第11-14週同時進行研究報告口頭發表) 05/06第 12 週 05/06 左傳、國語中的族群論述、遠古記憶與傳說 05/13第 13 週 05/13 左傳文體學(附:與晏子春秋、檀弓、論語的關連) 05/20第 14 週 05/20 近代春秋左傳學選讀 05/27第 15 週 05/27 當代左傳研究選讀 06/03第 16 週 06/03 期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