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號
34270
課號
CHIN4027
課程識別碼
101 42000
無分班
- 3 學分
選修
中國文學系
中國文學系
選修- 黃啟書
- 搜尋教師開設的課程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hroklga@ntu.edu.tw
個人網站
http://homepage.ntu.edu.tw/~hroklga/
- 三 2, 3, 4
新402
2 類加選
修課總人數 10 人
本校 8 人 + 外校 2 人
無領域專長
- 中文授課
- NTU COOL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備註
本校選課狀況
載入中- 課程概述應用文,係指利用特定文體形式,藉以傳達個人或團體,公私之際意見情誼的實用性文字。中國早期文獻多屬一性質,諸如《文心雕龍》、《文選》等即就其不同文體之應用文書加以分析、蒐羅。現今慣用之應用文範疇,主要指公文、契約、規章、啟事、書信、名片、柬帖、慶弔文、對聯、題辭、傳記等等。世異事移,如大陸、港澳等地區中文教學對於傳統應用文之簡約典麗文字,鮮有推廣;台灣則因公文格式朝向橫排與簡化,並迎合現代社會需求,遂又有現代應用文之說。本課程即以傳統應用文為主,間輔以現代應用文之項目,強調觀念釐清與實務寫作並重。 本課程教學對象針對中文系中高年級,故內容以傳統應用文為主,因授課時數與致用需求之限制,側重於書信(含名片、便箋)、對聯(含題辭)、傳記等三項;至於公文、柬帖、慶弔文等項目,惟略加講述。復因應現今社會所需,增加廣告金句、會議簡報等二項現代應用文。
- 課程目標教學目標有二: 其一、俾使學生知悉悠久典雅的應用文章之淵源、體製,並加以擬作,冀能承繼應用文所蘊含之禮俗文化與精神,化古為新,同時可通曉其他文學作品的應用文字意涵、旨趣。 其二、對於現今職場實務之用能有基礎掌握,並以所學對現今若干似是而非的禮俗現象,提出匡正。
- 課程要求課程進行方式,除教師講授相關知識與觀念外,尤重視學生實務寫作。各項作業除對聯以外,皆分組進行,每組人數以3-4人為原則(需於第2週前自行尋妥組員)。期末各組需繳交組員互評表,以便加權計分。 每講次進行完畢,於次週最末一堂課中,撰寫並分組交互批閱、討論。 ※本學期授課教師需多次出國參與國際會議,相關課程調整方式將與選課同學商議後變更。特此致歉!※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Office Hour
- 指定閱讀教師自編講義
- 參考書目(一)主要用書: 張仁青撰,成惕軒校訂:《應用文(甲種本)》(臺北:文史哲,2002年) 謝海平編著:《應用文》(臺北:空中大學,1995年) 教師自編講義《簡明應用文讀本》 (二)其他參考部分: 臺北市政府秘書處編:《臺北市政府公文製作參考手冊》(臺北:臺北市政府,2005年) 行政院秘書處:《文書處理手冊》(臺北:行政院秘書處,2005年) 國家文官學院編:《公文製作及習作(修訂二版)》(臺北:國家文官學院,2011年) 王力:《漢語詩律學》(臺北:文津影印並改題「王子武《中國詩律研究》」,1970年) 梁章鉅:《楹聯叢編》(臺北:廣文影印,1981年) 明‧吳訥:《文體明辨序說》(臺北:長安,1978年) 劉壯:《中國應用文源流硏究》(北京:北京圖書館,2007年) 常江:《中國對聯譚概》(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張鐵君:《楹聯學與新聯型創論》(臺北:黎明文化,1984年)
- 評量方式
20% 同儕互評
80% 作業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調整方式 說明 上課形式 以錄音輔助
作業繳交方式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考試形式 延後期末考試日期(時間)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 課程進度
2/21第 1 週 2/21 緒論:應用文之淵源、類別與精神 2/28第 2 週 2/28 傳記:碑誌文體之淵源與演變 3/06第 3 週 3/06 傳記:公傳、家傳、自傳 3/13第 4 週 3/13 線上非同步教學 書信:封文、箋文 3/20第 5 週 3/20 書信:摺信、誤例舉隅、便箋 3/27第 6 週 3/27 書信:名片、柬帖、慶弔文 4/03第 7 週 4/03 線上非同步教學 書信:慶弔文 4/10第 8 週 4/10 對聯:淵源、格律(平仄、對偶) 4/17第 9 週 4/17 對聯:技巧、誤例舉隅 4/24第 10 週 4/24 對聯:題辭 5/01第 11 週 5/01 公文:公文種類、寫作依據、簽 5/08第 12 週 5/08 公文:函、報告、會議文書 5/15第 13 週 5/15 公文:契約、公文用語 5/22第 14 週 5/22 簡報製作 5/29第 15 週 5/29 廣告及廣告金句 6/5第 16 週 6/5 分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