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人文專題

112-2 開課
  • 流水號

    34688

  • 課號

    CSIE7651

  • 課程識別碼

    922 U4530

  • 無分班

  • 3 學分
  • 選修

    資訊工程學系 / 資訊工程學研究所 / 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

      選修
    • 資訊工程學系

    • 資訊工程學研究所

    • 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

  • 項 潔
  • 四 7, 8, 9
  • 資107

  • 2 類加選

  • 修課總人數 30 人

    本校 20 人 + 外校 10 人

  • 無領域專長

  • 中文授課
  • NTU COOL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備註
  • 修課限制
    •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 本校選課狀況

    載入中
  • 課程概述
    「數位人文」是一個跨領域的新興研究方法,它主要是透過資訊科技,駕馭大數據,從事人文研究,尤其是使用傳統研究方式難以從事的人文研究。本課將用數位人文的方法,探討宋代鄭樵所撰的《通志》。 鄭樵(1104~1162)是兩宋之際的一位學者,他一輩子沒有考功名,但有一個宏大的志向,就是要「集天下之書為一書」,寫一部貫穿中國歷史的通史。在去世前不久,他終於完成了一部兩百卷、近五百萬字的《通志》。《通志》跨越的時間從中國上古的傳説時期到隋末,内容包含144卷的傳記,4卷年表,和52卷的針對20個不同知識主題探討的《二十略》。從12世紀成書到20世紀初,《通志》被絕大多數的學者忽視,只有在清代中期的章學誠(1738~1801)看到它獨特之處。20世紀後透過梁啓超和顧頡剛的慧眼,《通志》開始漸漸被學術界研究,如《二十略》中的《校讎略》被認爲是目錄學的最重要作品之一,但由於《通志》過於龐大,被研究的還僅僅是冰山一角。譬如連梁啓超都認爲《通志》一書,“除《二十略》外,竟不能發現其有任何價值”。 本課將用不同的數位人文的方法,將《通志》全書做一個剖析,重新詮釋《通志》的價值及其在思想史上應有的地位。
  • 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標是讓跨領域的修課學生,透過課程的參與,跨域學習不同學科的思維與研究方法。選擇《通志》為核心,目的是讓學生對數位人文的運用,不再僅只於表面上數位技術與工具的使用,而是深入的進入材料文本,讓工具與文本相互激盪,產生新的研究火花。本課程不但用數位科技發掘人文研究的問題,更期待用數位人文的方法深入觀察這些人文議題的核心,希冀做出不一樣的人文研究。 課程內涵包含以下面向:  鄭樵與《通志》文本的認識  《通志》已完成的數位資源  相關工具與系統的開發、介紹與使用學習  《通志》相關研究議題的數位人文運用
  • 課程要求
    (一) 作業說明: 1.本課程從第二週開始即結合實作研習,請學生攜帶個人筆電上課。 2.本課程沒有期中與期末作業,但每一週同學皆需針對該週課程內容撰寫隨堂報告,並於次週上課前繳交,內容可以是課程內容的提問、感想或新發想的延伸議題,可以是技術性的也可以是內容性的,字數頁數不拘,報告形式需為書面,但不限形式(word、excel、ppt或程式皆可,只要學生覺得可以充份呈現個人想法,即可)。 (二) 計分方式:10%出席狀況;20%課堂表現;70%隨堂報告。 (三) 加簽須知: 1.未能於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完成選課,欲加簽本課程的同學,請於第一週參與課堂後領取加選號。 2.本課程開放本校及跨校聯盟人文學院各科系所選修,學分認定請修課同學依所屬系所院規定辦理。 (四) 防疫措施 1. 開學後加選事宜請參照(三) 2. 本課程採實體上課,所有防疫措施依學校相關規定執行與調整。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2–8小時
  • Office Hour
    *此 Office Hour 需要提前預約
  • 指定閱讀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23192 https://inindex.com/literature/bookDetails/1132826084889612290 https://inindex.com/literature/bookDetails/1132825430771126273
  • 參考書目
  • 評量方式
    10%

    出席狀況

    20%

    課堂表現

    70%

    隨堂報告與討論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調整方式說明
    作業繳交方式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考試形式

    書面(口頭)報告取代考試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 課程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