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號
34806
課號
Phl7149
課程識別碼
124 M0830
無分班
- 3 學分
選修
哲學研究所
哲學研究所
選修- 李賢中
- 搜尋教師開設的課程
文學院 哲學系
hclee@ntu.edu.tw
02-33663377
- 四 2, 3, 4
哲研討室二
3 類登記
修課總人數 15 人
本校 11 人 + 外校 4 人
無領域專長
- 中文授課
- NTU COOL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備註大學部:(A)東方哲學史群組。
本校選課狀況
已選上0/11外系已選上0/0剩餘名額0已登記0- 課程概述先秦名辯學是近代學者對於中國先秦哲學中,名學與辯學相關資料所做的建構與整合。其中主要的文本根據有:公孫龍的〈名實論〉、後期墨家的〈小取〉篇,以及荀子的〈正名〉篇,並結合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的名實思想,所建構的系統理論。
- 課程目標本課程探討儒家之正名、道家之無名、墨家之立名、以及名家之名實思想,確立名辯學的性質、對象,及其理論體系。內容涉及先秦時期在認知、推理、辯論等相關問題,可使學習者瞭解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維、表達方法。
- 課程要求1.對於先秦各家思想有基本的認識 2.上課前先預習相關教材 3.充分準備課堂報告,並積極參與討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Office Hour
*此 Office Hour 需要提前預約 - 指定閱讀1. 李賢中《論辯與推理―先秦思維方法的對比與轉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23年11月) 2. 李賢中《名家哲學研究》 (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12年 )。
- 參考書目1. 胡適《先秦名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年)。 2. 伍非百《先秦名學七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年)。 3. 虞愚《中國名學》(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4. 孫中原《中國邏輯學》(台北:水牛出版社,1993年)。 5. 張曉芒《先秦辯學法則史論》(北京:中?人民大?出版社,1996年)。 6. 董志鐵《名辯藝術與思維邏輯》(北京:中?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 7. 馮耀明《公孫龍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 8. 溫公頤、崔清田《中國邏輯史教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 9. 伍志學《老子反名言論》(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 10.葉錦明《邏輯分析與名辯哲學》(台北:學生書局,2003年)。 11.李賢中《墨學-理論與方法》(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3年)。 12.李哲賢《荀子之名學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13.林正弘主編《邏輯與哲學》(台北:學富文化公司,2009年)。 14.周云之《名辯學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
- 評量方式
30% 出席與課堂討論
考察同學們出席狀況、課堂討論的態度與內容等。
30% 課堂報告
每位同學負責各單元中的資料準備與報告,考察同學們的準備是否充分,理解是否準確,表達是否清晰。
40% 期末報告
包含口頭報告與書面報告兩部分。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 課程進度
2/22第 1 週 2/22 先秦名辯學簡介 2/29第 2 週 2/29 墨家的名辯學 3/7第 3 週 3/7 荀子的名辯思想 3/14第 4 週 3/14 道家無名思想的轉化 3/21第 5 週 3/21 墨子〈小取〉論「辭」 3/28第 6 週 3/28 先秦推理思維的基本概念 4/4第 7 週 4/4 放假 4/11第 8 週 4/11 韓非的思維方法 4/18第 9 週 4/18 縱橫家蘇秦的辯學 4/25第 10 週 4/25 《墨子》與《孟子》論辯方法之比較 5/2第 11 週 5/2 名家的名辯學(1) 5/9第 12 週 5/9 名家的名辯學(2) 5/16第 13 週 5/16 名的性質與名實相符的辯證關係 5/23第 14 週 5/23 名辯思想的轉化與應用(1) 5/30第 15 週 5/30 名辯思想的轉化與應用(2)、期末報告計畫討論 6/6第 16 週 6/6 期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