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技的交響:新趨勢與新素養(二)

112-2 開課
  • 備註
    A1:文學與藝術
  • 本校選課狀況

    已選上
    0/100
    外系已選上
    0/0
    剩餘名額
    0
    已登記
    0
  • 課程概述
    本課程為趨勢科技捐贈之「趨勢人文與科技講座」,依據每學期訂定的跨領域主題,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進行講論與座談,希望以人文研究的深廣度,回應科技發展的新趨勢。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不過與此同時,人性其實也一直被科技改變;「科技」與「人文」一直都處在相互影響、彼此增益的對話之中。本課程著眼的即是這個對話的過程,而本學期以「藝術與技術」為主題,主要討論人文藝術如何與物質、科技相互交涉與相互建設,共同在日常生活與精神文明中開創新猷。希望這課程帶給學生開闊、時新的視野,同時對當代「人文」、「科技」的核心議題有及時、切題的反思。 *以下提供的週次講題為暫定,實際上課可能依照個別講者之時間做些微的調整,將在第一堂課時說明確定時程,請欲修課同學務必出席。 *欲修課同學第一週請務必出席。已選上同學第一週未出席視同放棄修課資格。 *欲加簽的同學不需要先行寫信,請於第一週出席課堂、聽完導論、確認修課意願後,加簽名額將會當堂抽出。
  • 課程目標
    課堂上除了傳授知識的演講,本課程同時注重學生的參與,包括課堂討論與實作。課堂討論的部分規劃有討論課,希望培養學生歸納、省思課堂所學,並且參與對話與表述己見的能力。至於實作的部分,本課程預計參訪劇場與博物館,同時安排有影像和音樂剪輯的期末實作,將課堂上的所學所感轉化為有主題、跨媒介的成果。希望藉此讓同學實地了解當代人如何以不同的管道、媒材探索自己所生活的、由文化與自然共同建構出的世界。 整體而言,本課程希望帶領學生重新體認「人文」與「科技」的相互依存,進而為當代高「科技」的生活型態,注入必要的「人文」涵養。
  • 課程要求
    本課程每周前兩節為講者講演,第三節為TA帶領的討論課。本課程期待修課同學準時出席演講,積極參與討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Office Hour
    *此 Office Hour 需要提前預約
  • 指定閱讀
    待補
  • 參考書目
    待補
  • 評量方式
    30%

    轉譯實踐

    將課程內容以書報、數位媒體等方式呈現。

    30%

    反思筆記

    針對課程演講提出意見回饋,兩篇,每篇1000–1500字。第8週、第15週繳交。

    40%

    課程參與

    到課率、討論課參與度。本課程的請假原則上不超過兩次,違者「課程參與」分數直接歸零。請假請務必上學校系統登記。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 補課資訊
  • 課程進度
    2/22第 1 週導論 鄭毓瑜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2/29第 2 週近代早期中國與歐洲在技術及知識上的交會互動: 以清宮的「三異物」為例 施靜菲教授(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3/07第 3 週書寫媒介、技術與書法I 盧慧紋教授(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3/14第 4 週明清時期的繪畫與題畫詩的互動 艾朗諾教授(史丹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
    3/21第 5 週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 艾朗諾教授(史丹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
    3/28第 6 週書寫媒介、技術與書法II 盧慧紋教授(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校外參訪博物館等。
    4/04第 7 週兒童節及民族掃墓節放假
    4/11第 8 週如何用現代視角看傳統戲曲 徐挺芳先生(青年武生)
    4/18第 9 週京劇欣賞 徐挺芳先生(青年武生) 同學在4/20–21的週末任選一天,前往臺北親子劇場觀賞京劇。
    4/25第 10 週看的恐懼:後人類與後人間 宋明煒教授(衛斯理學院東亞系)
    5/02第 11 週臺灣科幻中的後人類與新巴洛克 宋明煒教授(衛斯理學院東亞系)
    5/09第 12 週抒情與技術的觀看之道 吳盛青教授(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5/16第 13 週影像敘事的年代,人文藝術如何與科技共榮 謝筱玫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
    5/23第 14 週沉浸式投影空間裡的光、影、身 謝筱玫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
    5/30第 15 週期末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