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美學與評論

112-2 開課
  • 流水號

    56413

  • 課號

    Thea5401

  • 課程識別碼

    129 U2010

  • 無分班

  • 2 學分
  • 選修

    戲劇學系 / 戲劇學研究所

      選修
    • 戲劇學系

    • 戲劇學研究所

  • 林智莉
  • 二 3, 4
  • 總一館208

  • 2 類

  • 修課總人數 20 人

    本校 18 人 + 外校 2 人

  • 領域專長

    戲劇構作

  • 中文授課
  • NTU COOL
  • 備註
  • 修課限制
    •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 本校選課狀況

    已選上
    0/18
    外系已選上
    0/0
    剩餘名額
    0
    已登記
    0
  • 課程概述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從初始小戲型態,不斷吸納各種文學與技藝,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演變,形成一門綜合的藝術。藝術講求的是美感的呈現,戲曲藝術概可區分為劇本文學與舞台表現兩大領域,本課程擬透過這兩大領域的重要主題介紹,認識中國戲曲的面貌及其經歷時間淬鍊及各時代特殊文化背景影響下,所呈現的戲曲美學。 課程將分為劇本文學與舞台表現兩部分,分別從劇本創作、類型、風格、結構及演員、角色、舞台形制、表演特色等主題講授,使學生認識與了解中國戲曲的美學觀點與相應之內涵呈現。
  • 課程目標
    1. 認識中國戲曲的內涵。 2. 了解中國戲曲的美學觀點。 3. 正確評論中國戲曲。 4. 從中國戲曲美學觀看現代戲劇美學。
  • 課程要求
  • 預期每週課前或/與課後學習時數
  • Office Hour
    *此 Office Hour 需要提前預約
  • 指定閱讀
  • 參考書目
    (1) 吳毓華,《戲曲美學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2) 張庚,《戲曲美學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 (3) 張庚:《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出版年不詳)。 (4)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中正書局,1996年) (5) 羅麗容:《中國神廟劇場史》(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6) 張連編著:《中國戲曲舞台美術史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7) 王安祈:《當代戲曲(附劇本選)》(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8) 徐亞湘:《臺灣劇史沉思》(台北:國家出版社,2015年)。 (9) 朱芳慧:《當代戲曲新觀點》(台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 評量方式
    30%

    平時成績

    出席率及課堂表現。

    30%

    劇評一篇

    戲劇評論一篇,約1200字。

    40%

    期末書面報告

    專題報告或劇本,約3000字。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調整方式說明
    A1

    以錄音輔助

    Assisted by recording

    B1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Extension of the deadline for submitting assignments

    C2

    書面(口頭)報告取代考試

    Written (oral) reports replace exams

  • 補課資訊
  • 課程進度
    2/20第 1 週課程內容及評分標準說明
    2/27第 2 週【總論】:中國戲曲的審美規律
    3/5第 3 週【劇本論】:中國戲曲的抒情性與敘事性
    3/12第 4 週【劇本論】:戲曲題材與創作的虛實手法
    3/19第 5 週【專題講座】:戲曲音樂與妝容
    3/26第 6 週【表演論】:戲曲脚色與演員養成
    4/2第 7 週【表演論】:表演程式-虛擬與寫意
    4/9第 8 週【表演論】:舞臺設計與排場
    4/16第 9 週工作坊(一):如何寫劇評(理論篇)
    4/23第 10 週工作坊(二):如何寫劇評(實務篇)
    4/30第 11 週【劇場論】:中國戲曲舞台演變與觀演關係(I):商業劇場
    5/7第 12 週【劇場論】:劇場形態與觀演關係(II):民間劇場
    5/14第 13 週【劇場論】:當代戲曲的創新與跨界(I)
    5/21第 14 週劇場週停課一次
    5/28第 15 週【劇場論】:當代戲曲的創新與跨界(II)
    6/4第 16 週個人口頭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