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十三經新疏專題討論

112-2 開課
  • 流水號

    59163

  • 課號

    CHIN7315

  • 課程識別碼

    121 M0680

  • 無分班

  • 3 學分
  • 選修

    中國文學研究所

      選修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張素卿
    • 搜尋教師開設的課程
    •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 suching@ntu.edu.tw

    • 文學院 2 樓 中國文學系14研究室
    • 02-33664028

    • 本人專研《左傳》、《史記》以及先秦兩漢敘事,著有《左傳稱詩研究》、《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與《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等專書,主編《清代漢學與新疏》論文集。又,與方介教授等共同編注《歷代散文選注》,與李偉泰教授等共同編注《史記選讀》。2016年、2019年曾以訪問學者(外國人研究員)身分至京都大學、東京大學短期研究。
  • 三 2, 3, 4
  • 中文研討

  • 1 類加選

  • 修課總人數 15 人

    本校 13 人 + 外校 2 人

  • 無領域專長

  • 中文授課
  • NTU COOL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備註
  • 修課限制
    • 限碩士班以上

  • 本校選課狀況

    已選上
    0/13
    外系已選上
    0/2
    剩餘名額
    0
    已登記
    0
  • 課程概述
    清代經學復興,「漢學」為主流思潮,而「新疏」正是薈萃清代「漢學」解經成果的結晶。本課程以「新疏」為中心,關注清代「漢學」典範及其主導下的注疏學,就若干重要主題加以探討。藉此,可進而檢視百餘年來的研究現況,檢討得失,省思如何深化或拓展新議題。
  • 課程目標
    研讀清人十三經新疏,進行專題式的討論,了解「漢學」典範的影響,省思「清代經學」研究之現況,以利研究議題之深化與拓展。
  • 課程要求
    各項專題之討論,先由近人論文導入,並循序引導閱讀原典,每周上課皆需先預習、準備,並在課堂上參與討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3-5小時
  • Office Hour
    *此 Office Hour 需要提前預約
  • 指定閱讀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田漢雲,《中國近代經學史》,三秦出版社,1996年。 林慶彰,《清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張素卿,《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張素卿主編,《清代漢學與新疏》,臺北:五南文化公司,2020年。
  • 參考書目
    一、清代十三經新疏 惠棟,《周易述》(附《易微言》及《易漢學》、《易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江聲,《尚書集注音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影皇清經解本。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影清道光二十七年文瑞樓藏板鴻章書局石印本。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胡培翬,《儀禮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1965年皇清經解續編本。 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劉文淇等,《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陳立,《公羊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1965年皇清經解續編本。 廖平,《重訂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臺北:文海書局,1967年影渭南嚴氏孝義家塾叢書本。 焦循撰,《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劉寶楠、劉恭冕撰,《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邵晉涵,《爾雅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皇清經解本。 郝懿行,《爾雅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影清同治四年重刊本。 二、清代新疏研究 張素卿,《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張素卿主編,《清代漢學與新疏》,臺北:五南文化公司,2020年。 鄭朝暉,《述者微言──惠棟易學的「邏輯化」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郭全芝,《清代詩經新疏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張惠貞,《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體例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李時銘,《儀徵劉氏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葉純芳,《孫詒讓《周禮》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陳鴻森,〈劉氏論語正義成書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第3分(1994年),頁477-508。 林慶彰,〈陳奐詩毛氏傳疏的訓釋方法〉,收入《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頁383-398。 陳修亮,〈試論惠棟《周易述》的治易特色〉,《周易研究》2005年第1期。 ───,〈惠棟與《周易述》〉,《歷代易學名著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頁901-956。 林存陽,〈胡培翬與《儀禮正義》〉,《清史論叢》2004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頁 。 林存陽,〈孫詒讓與《周禮正義》〉,《清史論叢》2005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1月),頁191-200。 趙沛:〈廖平以禮治春秋略說〉,《山東大學學報》,2005年5期,頁126-129。 趙航,〈評《論語正義》〉,《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21 卷第1 期(2005 年1 月) ,頁50-57。 徐興无,〈釋春秋必以周禮明之──讀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注例》〉,《南京曉庄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頁50-55。 盧鳴東,〈論《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中的尊王思想〉,《南京曉庄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頁56-65。 劉瑾輝,〈《孟子正義》:新疏家模範作品〉,《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 卷第3 期(2006 年5 月),頁30-35。 劉瑾輝,〈焦循《孟子正義》的疏證特色〉,《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3卷第3期(2007 年5 月),頁70-75。 王應憲,〈江聲《尚書集注音疏》研究〉,《清代吳派學術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125-136。 三、清代經學研究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清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吳雁南主編,《清代經學史通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田漢雲,《中國近代經學史》,三秦出版社,1996年。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郭康松,《清代考據學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1年。 劉建臻,《清代揚州學派經學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羅檢秋,《嘉慶以來漢學傳統的衍變與傳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連堂:《清代穀梁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 文廷海:《清代春秋穀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羅軍鳯,《清代春秋左傳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四、清代學術研究 章炳麟,《訄書(重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章太炎全集》本。 ───、劉師培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艾爾曼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王應憲,《清代吳派學術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影上海泰東圖書局。
  • 評量方式
    20%

    課堂討論

    每周需主動發言,提問或提供意見以參與討論。

    40%

    閱讀劄記與口頭報告合

    1.閱讀原典與研究論文之劄記2-3篇 2.口頭報告1-2次

    40%

    期末書面報告

    學期末,撰寫一篇合乎期刊論文規範之書面報告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調整方式說明
    A3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Provide students with flexible ways of attending courses

    B1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Extension of the deadline for submitting assignments

    B2

    書面報告取代口頭報告

    Written report replaces oral report

    B6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Mutual agreement to present in other ways between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C2

    書面(口頭)報告取代考試

    Written (oral) reports replace exams

    D1

    由師生雙方議定

    Negotiated by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 補課資訊
  • 課程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