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號
62009
課號
TwLit7122
課程識別碼
145 M1160
無分班
- 1 學分
選修
臺灣文學研究所
臺灣文學研究所
選修- 黃美娥
- 搜尋教師開設的課程
文學院 臺灣文學研究所
- 四 7
國青322
2 類加選
修課總人數 10 人
本校 10 人
無領域專長
- 中文授課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備註初選不開放。
- 修課限制
限碩士班以上
本校選課狀況
載入中- 課程概述近年來,在華文文學圈內出現了一股討論、爭辯的熱潮,此即針對世界華文文學、華語語系文學(Sinophone Literature)概念的探討和釐辨,相關話題不只在美國、中國受到矚目,舉凡臺灣、香港、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甚至連韓國、日本,也都舉辦會議或透過刊物、演講予以介紹。上述現象清楚展示了相關知識生產的輻射範圍與漣漪效果,且也說明與「華文」有關的文學知識建構行為,正在拓展、傳播與滲透,並強力串連起原本離散於世界各國、各區域、各地方的華人/華文或華文文學,而這與晚近中國在世界崛起,「中國性」在全球化思潮下已然具有無法漠視的影響力攸關,因之促發了諸多學者去重新評價華文文學相關表現、整體地位,乃至於孕育新理論框架的企圖。但,有趣的是,學者們的見解其實頗見殊異。對此,本課程擬針對臺灣與中國、北美等華語語系文學與論述,以及其間諸多的對話,進行講授與討論,盼能引領學生善用一新興學術話語重探臺灣文學主體性的生成,再思臺灣與中國文學的複雜關係,乃至於與北美漢學界的關連互動。
- 課程目標1.認識臺灣文學發展概況 2.了解華語語系文化脈絡 3.思考中國論述與臺灣文學的關係
- 課程要求學生需於課前閱讀各類指定文本,並於課中參與討論、口頭報告,課後撰寫相關學術論文。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10小時
- Office Hour
同學事先來信約定討論時間
- 指定閱讀杜國清《臺灣文學與世華文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2015)。 陳世驤著、楊牧編,《陳世驤文存》(臺北:洪範,1972)。 陳世驤著、張暉編,《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15)。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臺北:麥田,2007)。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王德威,《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2015)。 王德威,《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份子與藝術家》(臺北:麥田,2017)。 王德威、陳國球編,《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4)。 史書美,《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臺北:聯經,2013)。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臺北:聯經,2013)。 史書美,《跨界理論》(臺北:聯經,2023)。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2006)。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起源》(臺北:群學,2009)。 劉登翰,《跨域與越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陳國球,《抒情中國論》(香港:三聯,2013)。 顏崑陽,《詩比興系論》(臺北:聯經,2017)。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2011)。 黃美娥,《世界中的台灣文學》(臺北:臺大出版社,2020)。
- 參考書目一、中文書目 (一)專書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1979)。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臺北:時報,1979)。 葉維廉,《現象.經驗.表現》(臺北:文藝書屋,1969)。 葉維廉,《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大安,2005)。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2006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2006)。 柯慶明,《柯慶明論文學》(臺北:麥田,2016)。 王德威編,《中國現代小說的史與學》(臺北:聯經,2010)。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2003)。 黃錦樹,《論嘗試文》(臺北:麥田,2017)。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2001)。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2015)。 陳培豐,《想像和界限:台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2013)。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1995)。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北京:三聯,2010)。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聯經,2012)。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研院社研所,2010)。 陳建忠,《島嶼風聲:冷戰氛圍下的臺灣文學及其外》(新北:南十字星,2018)。 陳建忠,《記憶流域:台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新北:南十字星,2018)。 李奭學編,《異地繁花:海外台灣文論選譯》(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新北:稻鄉,2005)。 李怡,《問題與方法:民國文學研究》(臺北:文史哲,2016)。 李濤,《抒情中國文學的現代美國之旅:漢學家視角》(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李鳳亮,《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臺北:秀威,2016)。 (二)期刊論文 陳國球,〈如何了解「漢學家」:以普實克為例〉,《中國文哲通訊》17卷4期(2007.12),頁105-109。 陳國球,〈「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淡江中文學報》18期((2008.6),頁225-251。 黃美娥,〈聲音‧文體‧國體──戰後初期國語運動與臺灣文學(1945-1949)〉,《東亞觀念史集刊》3期(2012.12),頁231-232。 黃美娥,〈戰後臺灣文學典範的建構與挑戰:從魯迅到于右任──兼論新/舊文學地位的消長〉,《臺灣史研究》22卷4期(2015.12),頁123-166。 陳春燕,〈時間與他者:後殖民全球化的當下〉,《英美文學評論》13期(2008),頁110-155。 史書美,〈全球的文學,認可的機制〉,《清華學報》34卷1期(2004.6),頁1-30。 陳芳明,〈民國文學的史觀建構〉,《中國現代文學》26期(2014.12),頁51-58。 陳建忠,〈「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文學報》52期(2012.12),頁211-242。 二、外文文獻 Shih, Shu-mei, Visuality and Identity: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Shih, Shu-mei, “Against Diaspora: The Sinophone as Place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Jing Tsu and David Wang (eds.). Globaliz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 Critical Reader on Sinophone and Diasporic Writings. London: Brill, 2010. Shih, Shu-mei “Hong Kong Literature as Sinophone Literature.”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Chinese. 8.2-9.1,Dec, 2008. Shih, Shu-mei, “Global Literature and the Technologies of Recognition.” PMLA 119.1, January, 2004. Shih, Shu-mei, “The Concept of the Sinophone.” PMLA 126.3, May, 2011. Shih, Shu-mei, “Theory, Asia, and the Sinophone.” Postcolonial Studies 13.4, Fall , 2010. Wang, David Der-Wei,“Post-Loyalism.”Sinophone Studies. Shu-mei Shih, Chien-hsin Tsai, and Brian Bernards (e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 Wang, David Der-Wei, Tsu, Jing, Global Chinese Literature : Critical Essays. Boston : Brill, 2010. Wang, David Der-Wei,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 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
- 評量方式
30% 學生出缺席、上課參與度
30% 口頭報告
40% 書面報告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調整方式 說明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 課程進度
2/22第 1 週 2/22 課程介紹 2/29第 2 週 2/29 華語語系論述的生成與發展 3/07第 3 週 3/07 王德威與史書美相關論述比較 3/14第 4 週 3/14 世界華文文學與中國性 3/21第 5 週 3/21 世華文學論 3/28第 6 週 3/28 抒情傳統論 4/04第 7 週 4/04 亞太地區的華語語系研究1 4/11第 8 週 4/11 亞太地區的華語語系研究2 4/18第 9 週 4/18 亞太地區的華語語系研究3 4/25第 10 週 4/25 從臺灣想/否想華語語系 5/02第 11 週 5/02 賴和詩學與抒情傳統 5/09第 12 週 5/09 原住民文學與華語語系 5/16第 13 週 5/16 北美臺灣作家與中國現代文學、華語語系的交錯(一):白先勇 5/23第 14 週 5/23 北美臺灣作家與中國現代文學、華語語系的交錯(二):楊牧 5/30第 15 週 5/30 北美臺灣作家與中國現代文學、華語語系的交錯(三):李渝、郭松棻 6/6第 16 週 6/6 學生期末報告分享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