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號
72406
課號
Hist1628
課程識別碼
103 53290
無分班
- 2 學分
A4
無授課對象
無授課對象
A4- 吳展良
- 搜尋教師開設的課程
文學院 歷史學系
wuwei@ntu.edu.tw
- 文學院13研
02-33664719
- 學歷: 1993.5,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Ph.D.) 1989.12,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研究所哲學碩士(M. Phil.) 1988.12,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研究所文科碩士(MA) 1985.6,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MA) 1980.6,台灣大學機械系學士(BS) 經歷: 臺大歷史系教授2000.8- 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員 荷蘭萊頓大學歐洲漢學講座教授(European Chair of Chinese Studies at Leiden University)2009.9-2010.8 臺大歷史系中國學術思想史教研平台召集人 2007-2009 臺大歷史系主任兼所長2005.8-2008.8 臺大東亞文明中心分項計畫主持人2003-2005 美國芝加哥大學訪問教授2003.9-2004.6 美國馬里蘭大學客座副教授1996.9-1997.6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1994.8-2000.7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講師1993.8 -1994.7 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英國思想史」、「中國近代史」、「歐洲近代思想史」、「中國古代史」等課程之全職教學助教1987-1990 中華書局《大英百科全書》編審 1985 主要研究範圍: 中國近現代思想史 宋代思想文化史 西洋近現代思想史 學術著作: 專書與學位論文: 2019. 《大學之道與現代世界》(北京:崇賢館出版社,2019)[出版中] 2010.,主編《東亞傳統思維方式與學術語言的基本特性論集》(台北:臺大出版社,2010)。 2007.7,主編《東亞近世世界觀的形成》(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 2000.3,《中國現代學人的學術性格與思維方式論集》(台北:五南,2000)。 1993.5, “Western Rationalism and the Chinese Mind: Counter-Enlightenment and Philosophy of Life in China, 1915-27,”(Yale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Michigan University Microfilm, 1993) 1985.6,〈朱子理學與史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85)。 期刊論文: 2019.12〈朱熹存在網絡與存在意識的緣起型態──朱熹的親屬網絡及其內涵與影響之分析〉,《現代儒學》第5輯(2020,上海) 2019.,〈荀子的思想體系新探〉,《道家文化研究》三十三辑(出版中) 2018.8,〈程朱天理說中的群體意識初探〉,《道家文化研究》三十一辑(2018,北京) 2016.12,〈符契於聖人之心:朱子以生命解經的過程及其中心目標〉,《現代儒學》第一輯《儒學與古今中西問題》(北京:三聯書店,2016年12月),頁101-124。 2016.12,〈晚清的生元思想及其非啟蒙傾向〉,《臺大歷史學報》第五十八期(2016,台北) 2014, 12,〈禮與中國人的「多層級錐形網絡存在意識」:以朱子學為中心〉,《中國儒學》第9輯(2014,北京) 2013.12 〈朱子之鬼神論述義〉,《漢學研究》三十一卷四期(2013, 台北) 2011.5,〈朱子理氣論新詮〉,《中國儒學》第六輯,(2011,北京) 2010.10,〈實踐與知識:朱熹的早期學術取向析論〉《九州學林》(2010春夏,香港) 2008.6, 〈朱子世界觀體系的基本特質〉《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八期 (2008,台北) 2007.7,〈朱子的世界秩序觀之組成方式〉,《九州學林》五卷三期(2007秋,香港) 2007.5,〈朱子的認識方式及其現代詮釋〉,《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一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2006.10,〈錢穆先生學術的現代意義〉,《新亞學術集刊》第十九期 (2006,香港) 2004.6,〈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普遍性:論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臺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三期(2004,台北)。 2002.5,〈嚴復的「物競天擇」說析論:嚴復與西方大師的演化觀點之比較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六期(2002,台北)。 2001.10,〈清末學人的求道心態〉,《近代中國》第一四五期(2001,台北)。 2001.6,〈重省中國現代人文學術的建立─陳平原著《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述評〉,《臺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七期(2001,台北)。 2001.5,〈中西最高學理的綰合與衝突:嚴復「道通為一」說析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四期(2001,台北)。 2000.12,〈學問之入與出:錢賓四先生與理學〉,《臺大歷史學報》第二十六期(2000,台北)。 2000.10,〈孔子思想與現代世界新論〉,《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八期: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2000.12,台北)。 1999.12,〈嚴復《天演論》作意與內涵新詮〉,《臺大歷史學報》第二十四期(1999,台北)。 1999.6,〈嚴復早期的求道之旅──兼論傳統學術性格與思維方式的繼承與轉化〉,《臺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三期(1999,台北)。 1996.11,〈傅斯年學術觀念中的反形式理則傾向〉,《臺大歷史學報》第二十期(1996,台北)。 1996.6,“The Cosmo-ontological View of Becoming in Ancient Chinese Taoism,”《臺大歷史學報》第十九期(1996,台北)。 1995.8,〈從整體性與個體性的融合論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三期(1995.8,台北)。 發表於論文集或專書之論文: 2019.5,〈重構中國文明體系:新文化運動後期的政治與文化論述〉,《重估傳統‧再造文明:知識分子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台北:秀威資訊,2019) 2009.11.〈歷史上的兩種游於藝〉《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9) 2008. “In Search of the Core Value of Life: Confucianism and the Perplexity of Modern Society,” The 2008 Global Forum on Civilization and Peace, Global Forum on Civilization and Peace committee, Korea: Gyeonggi-do, 2009. 2006.11,〈嚴復的終極追求〉,《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前半葉》(台北: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編,學生書局,2006)。 2005,〈朱子認識觀暨認知方式的基本性質〉(日文), (日本千里山:關西大學出版社,2005)。 2005.9,〈人類的三大信仰體系〉《文明對話下的中國性與歐洲性》(中壢:中央大學,2005)。 2005.9,〈現代社會與東方思想〉《文明對話下的中國性與歐洲性》(中壢:中央大學,2005)。 2001.4.1,〈尋找核心價值:論儒學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困境〉,《中華文明二十一世紀新意義》」(台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1)。 2000.3,“Historicity, Tradition, Praxis and Tao: A Comparison of the World Views of Zhang Xuecheng and Moder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0) 1998,“Neoromantischer Konfuzinismus und Anti-Rationalismus in China zur Zeit der Vierten-Mai-Bewegung,” Der Confuzianismus: Ursprunge-Entwicklungen-Perspektivern,(Leipzig: Leipziger Universitätsverlag GmbH, 1998) 1998.5,〈明遺民之志節與中國近世學術文化精神〉,《明末清初書法展─文人卷》(台北:何創時基金會,1998.5)。 1995.5,〈民初大學的理念之原型及其對當前通識教育的啟示—以北大、南開、北洋三校為代表(1912-1928)〉,《傳統中國教育與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系,1995)。 1995.5,〈中國現代保守主義之起點:梁漱溟的生生思想及其對西方理性主義的批判(1915-23)〉,《當代儒學論集:傳統與創新》(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 1990.4,〈宋史研究指南─學術思想之部〉,《中國史研究指南》(台北:聯經,1990)。 研討會論文(改寫後已發表於期刊或專書、論文集者不錄): 2018.12.1~3,〈朱熹存在網絡與存在意識的緣起型態:朱熹的親屬網絡及其內涵影響之分析〉,「第二屆天台山文化研討會」(台州:中央民族大學東亞佛教研究中心、台州學院天臺山文化研究院院、天臺縣天臺山文化交流中心合辦) 2018.8.23~24,〈共和主義革命路線的頓挫與轉型:五四之後孫中山思想的發展〉, 「第六屆孫文論壇」,(台北:國父紀念館,極忠文教基金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7.11.4- 5,〈原生學術網絡的綿延擴大與提升:朱熹學習網絡與思想基調的發展〉「張栻朱熹與儒家會講傳統——紀念朱張會講8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長沙:湖南大學岳麓書院) 2017.9.23-24,〈在相反相成中固本開新:從傳統與現代性的核心性質論中西交會〉「上海儒學院第一次年會」(上海: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 2017.6.10-11,〈程朱天理說中的群體意識初探〉「全球語境下的中國哲學範式與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與亞洲比較哲學學會) 2016.12.3-4,〈中國第三期的經典與經學〉「儒學的當代理論與實踐——湯一介思想國際學術會議」(深圳: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 2016.10.29,〈自由民主化中的臺灣儒家型公民社會初探:以傳統社會政治錐形網絡的演化為中心〉「中國再起與兩岸儒學半世紀的省思」(台北: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2016.4.24,〈朱熹前期的存在網絡與存在意識析論:以其根源、型態發展與基本性質為中心〉「中華朱子學會2016年年會暨“朱子學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婺源,中華朱子學會) 2015. 5.30,〈新文化運動新詮:從中國近現代史的自身脈絡重釋新文化運動的基本性質與主張〉「新文化運動百年反思學術研討會」(台北,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辦) 2014.11.16, 「現代文明的基本特質及危機與中華暨世界文化的可能發展路向」,「第三屆全球共生論壇」(嘉義,中正大學,全球共生學院與中正大學政治系主辦,2014.11.15-16) 2013.12.14, 〈禮與中國人的「多層級錐形網絡存在意識」:以朱子學為中心〉 「“禮樂文明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會議」(福州,中華孔子學會主辦) 2013.11.23, “Culturally Conservative Modernism: The Philosophy of Lif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sts,” at “Questioning Modern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Western Knowledge in Late Imperial and Republican China” 質問現代性:晚期中華帝國與民國時期針對西學的批判性交涉國際會議, Centre for Modern East Asian Studies, 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 2013.10.13,〈道與自由〉「”嚴復: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會議」(北京,北京大學人文學院) 2012.11.24〈孫中山思想的歷史暨當代意義〉,上海,復旦大學,復旦大學思想史中心2012年年會“社會政治組織與現代國家建構。” 2012.5.12-13, 〈朱熹天理化的政治社會秩序及組織思想〉,「 第二屆儒家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上海,同濟大學)。 2010.6. 18 – 19, "In Conflicts with Western Rationality: The Trouble of Hu Shih, Leader of Chinese Modernists" Workshop on Counter-Enlightenment and Modernity in "Modern China,", Leiden University, Leiden, Netherlands 2009.12.16, 〈晚清的生元思想及其非啟蒙傾向初探〉,「民族認同與歷史意識:審視近現代日本與中國的歷史學與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 荷蘭萊頓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和日本東京大學哲學研究中心合作舉辦, 上海,復旦大學。 2006.4.19,〈當代人文學術的危機與中國人文學術的未來〉,“21世紀的東亞:文化建設與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北京:北京大學亞太研究院與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合辦,2006. 4.18-19)。 2006.2.11,〈朱子的政治思想〉「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臺大校友會館,2006.2.10-11) 2005.9.1, “朱子之歷史思想(The Historical Thinking of Zhu Xi),”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fucianism: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Tore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5.9.1-2.) 2005.8.6,〈陽明的氣化世界觀與其核心思想析論〉,「東亞近世世界觀的發展」 國際學術會議(台北:台灣大學,2005.8.6)。 2004.4.27,“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Zhu Xi’s Worldview,” Symposium on History, Poetry,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2004.4.27-28) 2001.12.24,〈合符於聖人之心:朱子以生命解經的中心目標〉,「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第十次會議」(臺大) 2001.6,〈朱子之鬼神論述義〉,「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第七次會議」(廣州:中山大學,2001.6.23)。 其他學術性作品: 2016.11.6,〈吳展良談中國的三期建國與立國方式〉,《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6.11.6,上海)(石偉傑訪問稿)。 2016.9.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與初期立國:以公義與組織問題為中心〉「第三屆中國思想史高級研修班」(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與世界聯合研究中心主辦) 2007. 3,〈歷史學門調查計畫成果報告〉(與他人合撰),《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八卷二期(台北:2007) 2006. 8.「人文學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計畫歷史學門分項報告」(全本),(台北:國科會人文處,2006;敝人為歷史學門分項計畫負責人,負責個人學術相關部份的編寫及整體學科報告的編輯)。 2005.1,《朱子研究書目新編 1900~2002》(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2004.4,〈傳統人文學術的未來〉《開放時代》第二期 (廣州,2004.4)。 2000-2001,〈十八世紀以前的歷史發展〉、〈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近代社會與文化的變遷〉、〈現代人文思想〉、〈當代文化價值〉收入《高中歷史教科書─世界文化歷史篇》(台北:三民書局,2000-2001)。 2000-2001,《高中歷史教科書─世界文化歷史篇教師手冊》下冊(台北:三民書局,2001;與古偉瀛、王世宗、王遠義先生合編)。 1998,《朱子”近思錄”課程的通識內涵與教學設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 1997,《現代中國高等教育思想與實踐及其對當前通識教育之啟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 1996.6-,〈中西思想與文化史研究線上指南〉 “ON-LINE GUIDE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 WESTERN INTELLECTUAL & CULTURAL HISTORY ,” Internet: http://www.ntu.edu.tw/~history/, 1996.6.26,第一版,1999.4修訂 一般性作品: 2010. 10, 〈錢門憶往〉《鵝湖》424期(台北:2010/10) 1996.12,《分流教育的改革:理論、實務與對策》(與黃俊傑、陳昭瑛合著;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
- 五 8, 9
普202
2 類
修課總人數 50 人
本校 50 人
無領域專長
- 中文授課
- NTU COOL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備註A4:哲學與道德思考
本校選課狀況
已選上0/50外系已選上0/0剩餘名額0已登記0- 課程概述本課程以介紹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心性修練方法論為目標,從孔子、孟子、大學、中庸開始,兼及老子、莊子、六祖以及程朱與陽明,涵蓋了儒道釋三家有關心性修練方法論的最重要內容。 教授時強調仔細而深入地閱讀原典,配合相關經文與重要註釋及研究以瞭解其涵義。同時鼓勵同學練習這些心性修練方法,以獲得更進一步的知識,乃至幫助解決自己的身心問題。 課程主軸: 儒:「仁」、「道」、「德」。道:「自然」、「虛無因應」。佛:「無念、無相、無住」。融合:「涵養須用敬」、「致良知」。
- 課程目標客觀學習與研究中國歷代的心性修練方法,並透過實踐,體驗其中滋味,深入其認識,從而恢復與達成最佳的感性、知性與德性狀態。
- 課程要求1、閱讀錢穆《中國思想史》中的課程相應篇章 2、每週研讀本課程所選經典文本與注文,以及所選文章(見課程內容) 3、建議每週閱讀王陽明《傳習錄》(從第二章《門人陸澄錄》開始) 4、每兩週寫一篇實踐或閱讀心得,分量約一頁。
- 預期每週課前或/與課後學習時數3
- Office Hour
以email或於下課時向教師提出即可。 *此 Office Hour 需要提前預約 - 指定閱讀每週指定閱讀均由授課教師自原典編選 1. 孔子的心性修養論:論語選 2. 孔子的心性修養論:論語選 3. 孟子的心性修練方法論:孟子選 4. 孟子的心性修練方法論:孟子選(以上用朱子,《四書集注》本) 5. 老子的心性修練方法論:老子選(王弼注) 6. 老莊的心性修練方法論:老子、莊子選 7. 莊子的心性修練方法論:莊子選(錢穆,《莊子纂箋》) 8. 大學與中庸的心性修練方法論:大學與中庸選(朱子,《四書集注》本) 9. 大學與中庸的心性修練方法論:大學與中庸選 10. 六祖的心性修練方法論:六祖壇經選 11. 六祖的心性修練方法論:六祖壇經選(李申等,《敦煌壇經合校譯注》) 12. 程朱的心性修練方法論:近思錄集注選 (近思錄: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675972) 13. 程朱的心性修練方法論:近思錄集注選 14. 陽明的心性修練方法論:傳習錄選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873181) 15. 陽明的心性修練方法論:傳習錄選 16. 期末考
- 參考書目指定 朱熹,《四書集註》(https://ctext.org/si-shu-zhang-ju-ji-zhu/zh) 王陽明《傳習錄》(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873181)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 錢穆,《人生十論》,臺北:三民,2018。 參考 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臺北:蘭臺,2001。 錢穆,《朱子學提綱》,臺北:三民書局,1971。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1987。 吳展良,〈符契於聖人之心:朱子以生命解經的過程及其中心目標〉,《現代儒學》第一輯,北京:三聯書店,2016年12月。 吳展良,〈實踐與知識:朱熹的早期學術取向析論〉,《九州學林》2010.春夏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以上文章均可見於Academia.edu) 黃俊傑,〈「生命教育」如何可能?〉,《通識教學刊》第24期,桃園,2019年2月。 釋演培,《六祖壇經講記》,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14。 蔡璧名,《正是時候讀莊子:莊子的姿勢、意識與感情》,臺北:天下,2015。 de Bary, William Theodore. The Message of the Mind in Neo-Confucianism. New York: Columbia UP, 1989. de Bary, William Theodore. Learning for One's Self.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 評量方式
15% 課堂參與
人數較多,比例有所調整。
25% 平時報告
60% 期末考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調整方式 說明 A1 以錄音輔助
Assisted by recording
B1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Extension of the deadline for submitting assignments
B2 書面報告取代口頭報告
Written report replaces oral report
B3 口頭報告取代書面報告
Oral report replaces written report
B4 個人報告取代團體報告
Individual presentation replace group presentation
B6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Mutual agreement to present in other ways between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D1 由師生雙方議定
Negotiated by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 補課資訊
- 課程進度
2/23第 1 週 2/23 孔子的心性修養論:論語選 3/1第 2 週 3/1 孔子的心性修養論:論語選 3/8第 3 週 3/8 孟子的心性修練方法論:孟子選 3/15第 4 週 3/15 孟子的心性修練方法論:孟子選 3/22第 5 週 3/22 老子的心性修練方法論:老子選 3/29第 6 週 3/29 老子的心性修練方法論:老子選 4/5第 7 週 4/5 ※兒童節及民族掃墓節同一日補假 4/12第 8 週 4/12 莊子的心性修練方法論:莊子選 4/19第 9 週 4/19 大學與中庸的心性修練方法論:大學與中庸選 4/26第 10 週 4/26 大學與中庸的心性修練方法論:大學與中庸選 六祖的心性修練方法論:六祖壇經選 5/3第 11 週 5/3 六祖的心性修練方法論:六祖壇經選 5/10第 12 週 5/10 程朱的心性修練方法論:近思錄集注選 5/17第 13 週 5/17 程朱的心性修練方法論:近思錄集注選 5/24第 14 週 5/24 陽明的心性修練方法論:傳習錄選 5/31第 15 週 5/31 陽明的心性修練方法論:傳習錄選 6/7第 16 週 6/7 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