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號
78822
課號
PS5740
課程識別碼
322 U2580
無分班
- 2 學分
選修
政治學系 / 政治學研究所 / 歐洲暨歐盟研究學程
政治學系
政治學研究所
歐洲暨歐盟研究學程
選修- 蘇宏達
- 搜尋教師開設的課程
社會科學院 政治學系
hdsu@ntu.edu.tw
- European Union Centre in Taiwan (社會科學院6樓636室)
02-33663366-68357
- 四 8, 9
社科研604
2 類加選
修課總人數 30 人
本校 28 人 + 外校 2 人
無領域專長
- 中文授課
- NTU COOL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備註國際關係。開放給【歐盟學程】學生選課。與陳麒安合授
- 修課限制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本校選課狀況
載入中- 課程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與蘇聯因為意識形態的差異,各自在全球拉攏若干國家支持,逐漸形成民主與共產陣營對峙的兩極體系。1948年3月,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家先是成立了「西歐聯盟」(Western European Union, WEU)展開軍事合作。其後,美國為了要協助歐洲國家對抗蘇聯威脅,同時也避免西歐國家擺脫美國影響,維持介入歐洲安全事務的彈性,遂在1949年4月4日正式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這也是20世紀以來,運作最為持久、成員最多的多邊軍事聯盟。 北約成立之初的目標,是欲「排除蘇聯、拉攏美國、壓制德國」(keep the Russians out, the Americans in, and the Germans down)。隨著時代變化,北約歷經了多次擴展接納新成員,也對於自身戰略概念做出調整,發展出超越傳統軍事聯盟嚇阻對手軍事行動的功能。不過,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集體防衛」(collective defense)條款的首次啟動,則是美國於2001年遭受恐怖份子襲擊,最終導致盟國於2001年出兵阿富汗。由於21 世紀的全球安全環境改變,各國都遭遇到許多威脅與挑戰,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保拉(Giampaolo di Paola)在2010年表示,北約的目標已轉變為「拉攏北美參與、維持歐洲領先、聯繫俄羅斯合作」(keep North America in, Europe up, and Russia with)。 然而,俄羅斯與烏克蘭因為克里米亞歸屬問題,兩國在2014年上旬發生多次零星衝突。北約遂於2014年4月發表聲明譴責俄羅斯,並終止彼此之間的軍事與民事合作,但仍然保留雙方政治對話的管道。正是由於烏克蘭持續感受到俄羅斯擴張的威脅,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於2019年就任總統以後,多次宣示「保衛烏克蘭獨立和主權完整」,並表達試圖加入北約的意願。最終使得俄羅斯於2022年2月24日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引發各界關注。雙方衝突至今將近2年,對於全球地緣政治經濟局勢,造成不同層面的衝擊。 本課程將探討北約成立至今的轉變,對於歐洲安全乃至於國際關係,在理論發展與政策實務上的影響。
- 課程目標本課程將首先介紹北約成立的歷史背景與組織架構,說明歷次重要戰略概念轉變及其作為軍事聯盟的內涵。其次,則是從國際關係理論與個案驗證的角度,分析北約在冷戰時期的主要對手—蘇聯—瓦解以後,還得以持續存在的不同面向因素。再次,分為不同主題闡述北約在國際關係中的角色。包括:北約對歐洲安全的貢獻、北約作為歐美國家在安全事務上溝通的橋樑、北約東擴對於俄羅斯的影響、北約與聯合國的關連性等。最後,課程將結合時事發展,引導同學們思考討論北約作為一個軍事聯盟在未來發展的變數與障礙,尤其是在俄烏衝突之後。 在課程安排上,主要由教師講授指定書目內容。修讀課程的碩士生則應於學期中選擇2次指定書目進行導讀介紹,以強化文獻評述能力。大學生則需要針對課程內容指定書目撰寫心得報告。另為培養同學們口語表達與團隊協調能力,在期末最後兩週將安排團體簡報,由同學們針對本學期課程所涉及的主題,自行選定議題並組成團隊進行簡報,每組最多4人。各組應該於第8週時,以10分鐘時間,簡短介紹研究主題、選用文獻考量、預計分析架構,並經教師給予修正建議;期末課堂簡報,每組以20分鐘為限,介紹研究成果,並接受教師與同學提問。簡報參考架構如下,可根據各組研究主題略做調整: 1.前言:主題重要性、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2.概論:主題內容、既有研究成果。 3.優點:支持論點、主要運用範圍。 4.缺點:批判論點、主要適用限制。 5.分析:個人意見、綜合評判、反駁優點、反駁缺點。 6.結論:主要發現、未來發展。
- 課程要求同學每週需自行閱讀有關北約的國際新聞事件,教師將於課堂上隨機抽點,同學以1分鐘時間簡述介紹,並列入平時成績。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2
- Office Hour
請以電子郵件跟授課老師另行約定面談時間 蘇宏達:hdsu@ntu.edu.tw 陳麒安:chen0917@gmail.com
*此 Office Hour 需要提前預約 - 指定閱讀☆陳麒安,《重新檢視聯盟理論:以北約存續及其對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影響為例》(臺北:克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年6月)。 ☆高華,《透視新北約:從軍事聯盟走向安全—政治聯盟》(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 ☆許海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 ☆甘逸驊,〈冷戰結束後的北約與國際關係理論〉,《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5期,民國92年9-10月,第1-24頁。
- 參考書目☆鐘振明,《超越現實主義?冷戰後的北約及美歐聯盟關係》(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 ☆陳麒安,〈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對歐美關係的影響:基於理論的分析〉,蘇宏達、周弘主編,《廿一世紀歐洲聯盟的對外關係》(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年),頁415-434。 ☆Kenneth N. Waltz, “NATO Expansion: A Realist’s View,” Contemporary Security Policy, Vol. 21, No. 2, 2000, pp. 23-38. ☆Dan Reiter, “Why NATO Enlargement Does Not Spread Democra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No. 4, Spring 2001, pp. 41-67. ☆Harvey Waterman, Dessie Zagorcheva and Dan Reiter, “Correspondence: NATO and Democra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6, No. 3, Winter 2001-2002, pp. 221-235. ☆Thomas Risse-Kappen, “Identity in a Democratic Security Community: The Case of NATO,” in Peter J. Katzenstein, ed.,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 評量方式
20% 出席情況與課堂表現
1.請準時出席並參與討論。任何缺席都將影響平時成績。任何請假,除特殊情形,均須事先向助教登記。 2.碩士生:自選各週指定閱讀書目,在課程中進行2次導讀介紹。 3.大學生:自選各週指定閱讀書目,繳交2份閱讀心得寫作。每篇700-800字,包括摘要及心得。分別於第3-7週及9-14週期間繳交。
30% 期中簡報摘要
1.同學自選主題組成團隊,每組最多4人。 2.第8週時,各組以簡報方式,概要說明期末報告架構與研究規劃。限時10分鐘。 3.評分標準:主題可行性:30%;研究架構:30%;參考資料:20%;簡報設計:10%;口語表達:10%。
50% 期末團體簡報
1.第16週時,各組以20分鐘簡報,介紹研究成果。 2.評分標準:研究架構:20%;研究結論:30%;參考資料:20%;簡報設計:10%;口語表達:20%。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調整方式 說明 上課形式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作業繳交方式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考試形式 書面(口頭)報告取代考試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 課程進度
2/22第 1 週 2/22 課程介紹: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起源 ☆高華,《透視新北約:從軍事聯盟走向安全—政治聯盟》(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第1章。 ☆李海東,《北約擴大研究1948—199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第1章。 ☆許海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1章。 2/29第 2 週 2/29 聯盟理論與北約組織架構 ☆甘逸驊,〈冷戰結束後的北約與國際關係理論〉,《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5期,民國92年9-10月,第1-24頁。 ☆許海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2章。 3/07第 3 週 3/07 北約的戰略概念轉變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歐研究中心,《北約的命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第4、6章。 ☆趙俊杰、高華主編,《北狼動地來—北約戰略調整與歐盟共同防務及其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1、2章。 ☆許海雲編著,《挑戰與應戰:新世紀的北約—北約戰略轉型與發展研究文獻彙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第2章。 ☆許海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3、5章。 3/14第 4 週 3/14 北約的軍事力量 ☆姜家雄、楊仕樂,〈快速反應部隊的理念與實踐:「歐盟快速反應部隊」與「北約反應部隊」之初探〉,《國際關係學報》,第20期,2005年7月,第15-56頁。 ☆吳宇,〈北約成員對美防區外戰爭的反應〉,《國際政治科學》,2013年第2期(總第34 期),第35-61頁。 ☆林士毓,〈北約盟軍交戰規則的發展〉,《國防雜誌》,第29卷第2期,2014年3月,第101-120頁。 3/21第 5 週 3/21 北約存續與現實主義 ☆陳麒安,《重新檢視聯盟理論:以北約存續及其對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影響為例》(臺北:克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年6月),第2章。 ☆夏立平、孫崇文,〈論冷戰後時期的北約核戰略〉,《歐洲研究》,2012年第6期,第73-86頁。 ☆Kenneth N. Waltz, “NATO Expansion: A Realist’s View,” Contemporary Security Policy, Vol. 21, No. 2, 2000, pp. 23-38. 3/28第 6 週 3/28 北約存續與新自由主義 ☆陳麒安,《重新檢視聯盟理論:以北約存續及其對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影響為例》(臺北:克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年6月),第3章。 ☆Dan Reiter, “Why NATO Enlargement Does Not Spread Democra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No. 4, Spring 2001, pp. 41-67. ☆Harvey Waterman, Dessie Zagorcheva and Dan Reiter, “Correspondence: NATO and Democra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6, No. 3, Winter 2001-2002, pp. 221-235. ☆Celeste A. Wallander, “NATO’s Enemies within: How Democratic Decline Could Destroy the Alliance,” Foreign Affairs, Vol. 97, No. 4, July/August 2018, pp. 70-81. 4/04第 7 週 4/04 春節假期放假一次 4/11第 8 週 4/11 期中摘要簡報 4/18第 9 週 4/18 北約存續與建構主義 ☆陳麒安,《重新檢視聯盟理論:以北約存續及其對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影響為例》(臺北:克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年6月),第4章。 ☆劉軍,〈理性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困境與建構主義的挑戰—以冷戰後的北約東擴為例〉,《國際觀察》,2007年第2期,第60-66頁。 ☆賀剛,〈目標尋求、身份穩定與行為體的本體性安全—以冷戰後的北約為例〉,《當代亞太》,2015年第1期,第63-78頁。 ☆Thomas Risse-Kappen, “Identity in a Democratic Security Community: The Case of NATO,” in Peter J. Katzenstein, ed.,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ch. 10. 4/25第 10 週 4/25 北約與歐洲安全 ☆高華,《透視新北約:從軍事聯盟走向安全—政治聯盟》(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第9章。 ☆許海雲編著,《挑戰與應戰:新世紀的北約—北約戰略轉型與發展研究文獻彙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第7章。 ☆曾晨宇、許海雲,〈冷戰結束後歐洲安全秩序建構中的北約角色〉,《國際展望》,2018年第3期,第111-132頁。 ☆John J. Mearsheimer, “Why the Ukraine Crisis Is the West’s Fault: The Liberal Delusions That Provoked Putin,” Foreign Affairs, Vol. 93, No. 5, September/October 2014, pp. 77-89. 5/02第 11 週 5/02 北約與歐美關係 ☆陳麒安,〈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對歐美關係的影響:基於理論的分析〉,蘇宏達、周弘主編,《廿一世紀歐洲聯盟的對外關係》(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年),頁415-434。 ☆鐘振明,《超越現實主義?冷戰後的北約及美歐聯盟關係》(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 ☆Mark Webber, James Sperling and Martin A. Smith, NATO’s Post-Cold War Trajectory: Decline or Regeneration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ch. 2. 5/09第 12 週 5/09 北約東擴與俄羅斯 ☆龍舒甲,〈北約擴大與俄羅斯的反應〉,《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1期,民國87年1月,第25-40頁。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歐研究中心,《北約的命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第7、8、9章。 ☆高華,《透視新北約:從軍事聯盟走向安全—政治聯盟》(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第2、3、4、5章。 ☆許海雲編著,《挑戰與應戰:新世紀的北約—北約戰略轉型與發展研究文獻彙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第6、8章。 ☆許海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6章。 5/16第 13 週 5/16 北約與聯合國 ☆邱恩田主編,《北約:從冷戰到熱戰》(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第8章。 ☆高華,《透視新北約:從軍事聯盟走向安全—政治聯盟》(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第6章。 ☆Gordon Wilson, “Arm in Arm after the Cold War? The Uneasy NATO‐UN Relationship,” International Peacekeeping, Vol. 2, Issue 1, 1995, pp. 74-92. ☆Lawrence S. Kaplan, “NATO and the UN: A Peculiar Relationship,” Contemporary European History, Vol. 7, No. 3, Nov., 1998, pp. 329-342. ☆Ivo H. Daalder, “NATO, the UN, and the Use of Force,”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9/3/1, https://www.brookings.edu/research/nato-the-un-and-the-use-of-force. 5/23第 14 週 5/23 北約的未來 ☆Alexander Mattelaer, “The NATO Warsaw Summit: How to Strengthen Alliance Cohesion,” Strategic Forum, No. 296, 2016,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http://inss.ndu.edu/Portals/68/Documents/stratforum/SF-296.pdf. ☆Dominika Kunertova and Aaron Bazin, “An Alliance Divided? Five Factors That Could Fracture NATO,” Military Review, January-February 2018, pp. 81-89. ☆Bruce Jones, “The Future of NATO in an Order Transformed,”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21/6/14, https://www.brookings.edu/blog/order-from-chaos/2021/06/14/the-future-of-nato-in-an-order-transformed. ☆Henrik Larsen, “Adapting NATO to Great-Power Competition,”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 45, No. 4, 2022, pp. 7-26. 5/30第 15 週 5/30 北約與俄烏衝突 ☆Eric S. Edelman and David J. Kramer, “Keep NATO’s Door Open to Ukraine: Washington Shouldn’t Grant Putin the Sphere of Influence He Wants,” Foreign Affairs, January 31, 2022,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ukraine/2022-01-31/keep-natos-door-open-ukraine. ☆Stephen Sestanovich, “The Less Said About NATO and Ukraine, the Better: Neither Membership nor Neutrality Is the Answer,” Foreign Affairs, February 16, 2022,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russia-fsu/2022-02-16/less-said-about-nato-and-ukraine-better. ☆Émile Lambert-Deslandes, “Balancing, Bandwagoning And Power Maximization: NATO Enlargement Through The Lens of Offensive Realism,” Journal of Military and Strategic Studies, Vol. 22, No. 1, 2022, pp. 175-206. 6/6第 16 週 6/6 期末團體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