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國文:閱讀與寫作(二)

113-2 開課
  • 備註
  • 本校選課狀況

    載入中
  • 課程概述
    本課程主題為:「自我與他者」、「個人與社會」 本課程配合紀實文本及相關論文訓練學生的文字閱讀與寫作能力,並認識語言文字在不同媒介間的表現差異與關係性,以體會當代文本的多元面向與其「公共」特性。除紀實/報導的概念與議題討論,具體學習技能聚焦論述寫作(研究計畫的撰寫),包括問題意識的培養、文本資料的評述分析、文字邏輯與結構等。 本學期的討論議題是「異域與跨界」,特別是針對族群、移民的自我或他者撰述,而重點在於此撰述媒介(文字、圖像、影視)如何寫實、紀實、紀錄,及其理論、限制與爭議。選取文本涵蓋書面(小說、報導文學)、圖像(紀實攝影)、影視(紀錄片)等,大致以時間為序,從20世紀上半葉中國媒體現代化開始至當代台灣,使學生系統性接觸以台灣為主的現代作家及影人。
  • 課程目標
    1. 通過各種代表性文本的精讀、解析及詮釋,加強學生的人文思維與涵養。 2. 以議題為導向,充實文體知識,使學生熟習各類文篇之主題類型、篇章結構與修辭方法。 3. 訓練學生邏輯推理、議題分析的基本技能,熟悉轉化知識或日常經驗的論述和表達能力。 4. 藉由實作與討論,使學生能逐步掌握議論、說明、描寫、敘事或抒情等各種類型的寫作要點。
  • 課程要求
    1. [寫作練習1~5] 整學期共有五次的課堂寫作練習,詳見「評量方式」說明。 *其中三次練習以「研究計畫」的撰寫為主題,包括摘要、草稿、最終稿。題目開學後說明。 2. [提問&互評1~2] 共兩次,分別針對客座演講及校外參訪提出至少兩個問題。問題將分享於NTUCOOL,讓同學匿名評分。具體方式另做說明。 3. [課堂參與及出席] 1) 每堂課會針對文本及課程內容安排任務活動(task solving)及問答討論,學生需積極參與。上課有主動發言討論的同學老師會逐次註記,期末成績將斟酌加分(發言需有內容、意義)。 *本課程極為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特別是課堂發言),請選修學生斟酌個人對上課方式的期待。 2) 出缺席規定:本課程每次均點名。遲到超過30分鐘且無請假者,該節課以曠課計;遲到早退達1.5節課者,該堂課程以曠課計。曠課達三堂者,學期成績以F計。請假自第四次起需附相關證明(如醫生證明、事假證明),否則以曠課計;請假達五次者建議申請停修。 4. [加分項目1:課前文本閱讀] 本課大部分的指定讀物都設計成便於課堂閱讀的摘錄篇幅,但仍會在課前於網站附上全文。課堂討論時有閱讀全文且自願向全班同學概述文本內容者,老師會註記以作為加分參考。 5. [加分項目2:大學國文寫作活動] 歡迎自發性參加跨班性的「大學國文:閱讀與寫作」寫作活動,參與的同學無論是否獲得教師推薦,學期成績均可斟酌加分,並會請助教批改作品(獲獎作品將由校方公開表揚並發佈)。寫作性質為「時事評析」,根據與課程主題(弱勢社會族群)相關的新聞報導至少一篇,撰寫1200至2000字的文章評論事件並回應該報導的處理方式。文章風格不限,議論、記敘、抒情或互相融合均可。 6. !!! 任何作業查明有抄襲情事或以AI軟體撰寫者,該項作業以零分計算。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1
  • Office Hour

    李馥名老師:fuminglee@g.ntu.edu.tw 黃衍智助教:yenchih77@gmail.com

    *此 Office Hour 需要提前預約
  • 指定閱讀
    由授課教師上傳電子檔至課程網頁,內容見各週單元主題(需要紙本的同學可以另跟老師索取)
  • 參考書目
    ※寫作: Eric Hayot, The Elements of Academic Style: Writing for the Humanit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有線上版) 墨磊寧(Thomas S.Mullaney)、雷勤風(Christopher Rea),《研究的起點:從自我出發,寫一個對你(和世界)意義重大的研究計畫》。台北:麥田,2023。 戶田山和久,《論文教室:從課堂報告到畢業論文》,台北:游擊文化,2019。 蔡柏盈,《從字句到結構:學術論文寫作指引》,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有線上版) (其他報告寫作參考書請見台大學術中文寫作參考書目: https://www.awec.ntu.edu.tw/%E5%8F%83%E8%80%83%E6%9B%B8%E7%B1%8D/) ※理論: Bordwell, David著,李顯立等譯,《電影敘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 邱貴芬,《「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2016。(有線上版) Kim, Jeong-Hee 著,張曉佩、卓秀足譯,《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台北 [?]:心理出版社,2018。 Riessman, Catherine Kohler著,王勇智、鄧明宇譯,《敘說分析》,台北 [?]: 五南出版社,2008。 Rothstein, Arthur 著,李文吉譯, 《紀實攝影》,台北:遠流,2012。 Thompson, Kristin & David Bordwell著,《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臺北市:麥格羅希爾,1998。
  • 評量方式
    10%

    寫作練習1:我的同學

    口頭採訪小組內至少兩位同學,撰寫主題式介紹(資料的採集、描述分析、問題形成)

    10%

    寫作練習2:問題意識 & 資料描述練習

    配合課程內容練習問題意識的形成,並進一步描述、分析所接觸到的資料

    15%

    寫作練習3(期中):研究計畫摘要

    配合學期研究計畫撰寫約300-500字的摘要

    20%

    寫作練習4(期末):我的研究計畫

    課堂撰寫學期研究計畫,約2000-3000字

    20%

    寫作練習5:草稿互評&修改

    配合學習單分組批改同學的研究計畫,互相給予反餽,並修改自己的文章。老師評分除根據最終稿,亦包括同學彼此的批改、反餽。

    5%

    提問&互評1

    配合校外參訪的參觀內容於NTUCOOL提出至少兩個問題,並由同學匿名評分(然最終成績仍以老師評分為準)

    5%

    提問&互評2

    配合客座演講內容於NTUCOOL提出至少兩個問題,並由同學匿名評分(然最終成績仍以老師評分為準)

    15%

    課堂參與及出席

    出席率、參與討論積極度(分組討論及課堂發言)。 *上課有主動發言討論的同學老師會逐次註記,期末成績將斟酌加分(發言需有內容、意義)。

    0%

    加分項目1:課前文本閱讀

    本課大部分的指定讀物都設計成便於課堂閱讀的摘錄篇幅,但仍會在課前於網站附上全文(有打※號的單元文本)。課堂討論時有閱讀全文且自願向全班同學概述文本內容者,老師會註記以作為加分參考。

    0%

    加分項目2:「大學國文」跨班寫作活動

    歡迎自發性參加跨班性的「大學國文」寫作活動,參與的同學無論是否獲得教師推薦,學期總成績均可加分,並會請助教批改作品。寫作性質為「時事評析」,根據與課程主題(弱勢社會族群)相關的新聞報導至少一篇,撰寫1200至2000字的文章評論事件並回應該報導的處理方式。文章風格不限,議論、記敘、抒情或互相融合均可。 *為避免遺漏,請直接將檔案透過email寄給老師及助教。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調整方式說明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 課程進度
    2/21第 1 週課程介紹 導論:什麼是「紀實 / 寫實」?1
    2/28第 2 週*和平紀念日放假
    3/7第 3 週黃玉珊導演「念念眷村文學紀錄片放映會暨映後座談」(14:30 臺大總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提問&互評 1
    3/14第 4 週導論:什麼是「紀實 / 寫實」?2 主題1:文字文本的閱讀1 ※ 早期寫實小說與爭議的開始:魯迅〈故鄉〉
    3/21第 5 週※ 早期寫實小說與爭議的開始:魯迅〈故鄉〉 寫作1:前言 & 導論 *練習1:我的同學
    3/28第 6 週主題2:文字文本的閱讀2 ※ 早期報導文學:蕭乾〈血肉築成的滇緬路〉 寫作2:Uneven U 段落內部結構
    4/4第 7 週*清明連假
    4/11第 8 週主題3:文字文本的閱讀3 ※ 當代報導文學 & 台灣原住民的困境:官鴻志〈不孝兒英伸〉
    4/18第 9 週研究計畫範例 寫作3:Uneven U 跨段落結構 主題4:圖像文本的閱讀 ※ 什麼是「紀實攝影」?
    4/25第 10 週※ 什麼是「紀實攝影」? *練習2:問題意識 & 資料描述練習
    5/2第 11 週寫作4:結論 & 引用 *練習3(期中):研究計畫摘要
    5/9第 12 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參訪 提問&互評 2
    5/16第 13 週主題5:學術文本的閱讀 ※學術書籍:藍佩嘉《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選讀(導論、第二章、結論)
    5/23第 14 週*練習4(期末):我的研究計畫
    5/30第 15 週*端午節補假
    6/6第 16 週*練習5:草稿互評&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