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國文:閱讀與寫作(二)

113-2 開課
  • 備註
  • 本校選課狀況

    載入中
  • 課程概述
    主題:人類與自然 課程名稱副標題:自然書寫 本課程聚焦於自然書寫的文學領域,依序安排數種主題介紹閱讀寫作上的核心觀念與自然書寫涉及的文學美感、科學觀念、環境倫理等多種面向。課程旨在帶領修課同學從閱讀作品中,培養個人分析和敘事等基本技能,進而將所學融會於寫作中。修課同學需選定主題,走向戶外,透過個人的自然觀察,創作自我獨特的書寫。 自然書寫相較於其他寫作課有其困難與獨特之處,就比如別人宅在家即可打電動時,你必須要當個寶可夢玩家出門征戰,相當勞費時間與心力,選課者請自行斟酌。
  • 課程目標
    1.通過經典、代表性文本的精讀、解析及詮釋,使學生熟悉人文思維,了解人文精神與傳統在現代社會的重要。 2.透過充分討論與系統性的寫作練習,增進學生思考及語文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對一己生命的感知、反思,進而自覺其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4.訓練學生邏輯推理、敘事分析的基本技能,對知識、學術、日常寫作具備論述和思辨能力。
  • 課程要求
    (一)本課程有指定課堂用書,並佐以授課教師自編講義進行講授。 (二)閱讀層面:每週皆有指定閱讀項目,請於課前預習,上課時將進行討論。閱讀討論以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聚焦於閱讀作品的核心觀念、章節經營、修飾技巧、情感表露等層面加以深入探討。 (三)寫作層面:修課者需先設定觀察的地點或對象,繳交期末成果腳本計畫一篇,並逐步加以實踐。學期中個人需多次進行戶外自然觀察,藉以完成至少三篇短篇觀察心得、札記,體裁不拘,舉凡散文、小說、歌詞、繪本、導覽手冊等皆可。課堂上將公開討論每篇作業授課教師與助教對的想法與建議,以期更加精進。期末須依照期中作業加以修改,最終呈現完整學期成果。 (四)作業嚴禁抄襲與AI生成,違者除作業0分計算外,扣除學期總分5分。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Office Hour
  • 指定閱讀
    吳明益:《臺灣自然寫作選》,臺北:二魚文化,2014年。
  • 參考書目
    一、課堂用書: 吳明益:《臺灣自然寫作選》,臺北:二魚文化,2014年。 二、參考用書: (一)導論 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哈佛寫作課:51位紀實寫作名家技藝大公開,教你找故事、寫故事、出版故事》,臺北:商業週刊,2017。 楊曉菁:《階梯寫作:微書寫時代的邏輯、思辨與作文力》臺北:悅知文化,2019。 吳明益:《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作家論:1980-2002》,臺北:夏日出版社, 2012年。 吳明益:《臺北伊甸園:一本關於士林官邸歷史生態與延伸思考閱讀的手册》,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二)情景交融:人與自然的相處與想像 吳明益:《迷蝶誌》,臺北:夏日出版社,2010年。 凌拂:《山城草木疏》,新北:無限出版,2012年。 凌拂編:《臺灣花卉文選》,臺北:二魚文化,2003年。 廖鴻基:《討海人》,臺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 劉克襄:《風鳥皮諾查》,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劉克襄:《早安,自然選修課》臺北:玉山社,2018年。 李查.巴哈著,林騰雲譯:《天地一沙鷗》,臺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海風下》,新北:八旗文化,2015年。 (三)科學與文學:自然書寫的科普寫作 勞倫兹(Konrad Lorenz):《所羅門王的指環:與蟲魚鳥獸親密對話》,臺北:天下文化出版,1997年。 法布爾:《法布爾昆蟲記全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5年。 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臺北:商周出版,2015年。 鈴木大衛(David Suzuki)、偉恩.葛拉帝(Wayne Grady):《樹:一棵花旗松的故事》,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8年。 陳玉峰:《雞屎藤》,臺北:九歌出版社,2019年。 游旨价:《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臺北:春山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 羅賓.基默爾:《三千分之一的森林》,臺北:漫遊者文化,2020年。 蘿賽:《蝴蝶熱:一段追尋美與蛻變的科學自然史》,臺北:貓頭鷹出版,2021年。 蘿賽:《花朵的秘密生命:解剖一朵花的美、自然與科學》,臺北:貓頭鷹出版,2022年。 大衛.喬治.哈思克:《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臺北:商周出版,2022年。 黛博拉.庫雷莫:《極境生機:小小濱鷸&古老的鱟,貫穿億萬年的生態史詩》,臺北:野人文化,2023年。 (四)自然書寫與環境倫理 陳玉峰:《生態臺灣》,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 陳玉峰:《山林書籤》,臺北:商周出版社,2021年。 黃瀚嶢:《沒口之河》,臺北:春山出版,2022年。 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臺中:晨星出版社,2009年。 娜歐蜜.歐蕾斯柯斯(Naomi Oreskes)、艾瑞克.康威(Erik M. Conway)《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臺北:左岸文化,2016年。
  • 評量方式
    30%

    課堂參與

    出席率與討論表現

    10%

    課堂報告

    20%

    期末成果

    40%

    平時作業

    四篇作業各10%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調整方式說明
    上課形式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作業繳交方式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 課程進度
    第 1 週課程說明
    第 2 週導論(一)敘事、分析與評述
    第 3 週導論(二)邏輯、推理與論辯
    第 4 週戶外教學一
    第 5 週實作範例檢討與解說
    第 6 週單一物種的科普寫作(法布爾:昆蟲記)
    第 7 週兒童節補假
    第 8 週實作範例檢討與解說
    第 9 週生物群體綜觀的寫作(哈思克:森林秘境)
    第 10 週戶外教學二
    第 11 週實作範例檢討與解說
    第 12 週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想像中的自然書寫(瑞秋卡森:海風下)
    第 13 週物我合一:自然觀察與自然相處(黃瀚嶢:通泉草所能通往的)
    第 14 週實作範例檢討與解說
    第 15 週與自然相處的倫理觀(陳冠學:田園之秋)
    第 16 週期末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