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課程網

給創作者的創造力

114-1 開課
  • 流水號

    16005

  • 課號

    DS5645

  • 課程識別碼

    Z00 U0450

  • 無分班

  • 3 學分
  • 選修

    創新設計學院

      選修
    • 創新設計學院

  • 李宗興
  • 三 6, 7, 8
  • 卓R505

  • 2 類

  • 修課總人數 25 人

    本校 25 人

  • 無領域專長

  • 中文授課
  • NTU COOL
  • 備註
  • 本校選課狀況

    已選上
    0/25
    外系已選上
    0/0
    剩餘名額
    0
    已登記
    0
  • 課程概述
    A robot-proof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concerned solely with topping up students’ minds with high-octane facts. Rather, it refits their mental engines, calibrating them with a creative mindset and the mental elasticity to invent, discover, or otherwise produce something society deems valuable. This could be anything at all---a scientific proof, a hip-hop recording, a new workout regimen, a web comic, a cure for cancer. Whatever the creation, it must in some manner be original enough to evade the label of “routine” and hence the threat of automation. Instead of training laborers, a robot-proof education trains creators. ~Joseph E. Aoun, 2017, xviii. 「創造」被視為二十一世紀的跨領域關鍵核心能力之一,甚至被視為人類有別於其他物種的獨特能力。人類「創造」的事物,可以是有形的或無形的、內容的或是實體的,從小說、圖畫、影音到學術論文,都屬於「創造」。雖然從人類創造事物開始就有相關的討論,然而「創造力」成為研究議題卻只有約莫百年的歷史。換句話說,當今我們談論的「創造力」並非恆久不變的,而是與現代科學研究及社會發展發展息息相關。 「給創作者的創造力」課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講授與討論創造力的「概念與議題」;另一部分則著重於「創作實踐」。在「概念與議題」中,我將介紹從關於「創造力」的不同定義以及理論模型,並帶領學生思考不同理論定義所帶來的社會、文化層面乃至實作上的意義為何。我們也將探索並討論創造力與未來社會發展的相關議題,從生成式AI到長壽時代的生命追尋,創造力的定義、意義乃至價值可能如何轉變,我們又該可能如何重新看到創造這件事。 在「創作實踐」中,我將介紹不同創作者所帶來的創作心法,並透過學生的親身演練與反思,加上同儕社群互助討論,探索生成式AI協作,培養出適用於自己的創作方法,讓「創造」不再限於靈光一閃的時刻,而是屬於創作者的創造之力。
  • 課程目標
    1. 說出「創造力」做為一個概念的歷史發展與不同的定義。 2. 說出「創造力」的多元面向,及其與當代乃至未來社會與文化的關係。 3. 列出並實踐有助於「創造力」開展的方法。 學生修習本課程後將學會: 1. 逐步推進一個自主規劃的創作專案。 2. 應用理論相關的實踐方法,挹注於創作實踐的歷程。 3. 與他人討論階段性創作成果,並從中獲得對於創作實踐有助益的建議。 4. 使用生成式AI平台協作創作。
  • 課程要求
    1. 按時完成指定閱讀及作業。 2. 課前準備課堂討論主題之內容。 3. 從第一堂課起即準時出席課程,非必要不得缺席。除學院、學校或法律規定之公假外,無法出席課堂皆視為 1 次缺席 (包含病假)。前 3 次缺席不扣分,超過 3 次缺席後,每額外 1 次缺席將扣總成績 10 分 (滿分為 100 分)。課程開始點名時未到,不再補點名,點名未到者以缺席一次計算。第一堂課亦計入出缺席計算。 4. 主動參與分組討論,並有意識地聆聽他人想法、尊重同儕意見並給予建設性回饋。 5. 本課程學生將執行符合自身興趣的「創作」專案,可以是任何形式,包含但不限於數位內容、文字、大眾娛樂、學術寫作、活動企劃、表演藝術,課程中將透過專案的執行,體驗並練習「創作心法」。建議修習課程前,先了解自身有興趣的創作形式或方向。
  • 預期每週課前或/與課後學習時數
    6小時
  • Office Hour
    星期一10:00 - 12:00
    星期五10:00 - 12:00
    Please book a time slot no later than 24 hours in advance, via https://calendar.app.google/LWFYb5ExPfuAqnMo6
  • 指定閱讀
    Glaveanu, Vlad. (2023), 創造力 : 創意表現的起源、進程與作用 [Creativit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何玉美譯),日出出版。 Tharp, Twyla. (2005),創意是一種習慣 [The Creative Habit: Learn It and Use It for Life] (張穎綺、張文欣譯),張老師文化。 橫尾忠則 (2019),《橫尾忠則╳九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李璦祺譯),大山。 Robinson, Ken (2011), 第一章〈打破一切創意藩籬〉(頁22-41),《讓創意自由》[Out of Our Minds: Learning To Be Creative] (黃孝如、胡琦君譯),天下文化。 Duhigg, Charles (2016), 第七章〈創新〉(頁205-235),《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大塊文化。 每週指定與參考閱讀(*為參考閱讀): Week 1: 課程介紹:「給創作者的創造力概論」課程大綱 Week 2: 為什麼要談「創造力」: Robinson, Ken (2011), 第一章〈打破一切創意藩籬〉(頁22-41),《讓創意自由》[Out of Our Minds: Learning To Be Creative] (黃孝如、胡琦君譯),天下文化。 Glaveanu (2023), 第六章〈為什麼要展現創造力?〉(頁133-156) 。 Duhigg, Charles (2016), 第七章〈創新〉(頁205-235),《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大塊文化。 Week 3: 什麼是創造力?從歷史談起 Glaveanu (2023), 第一章〈創造力的定義〉(頁6-30)。 *Glaveanu, Vlad P. and Kaufman, James C. (2019), “Creativit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Kaufman and Sternberg (eds.), (pp. 9-26) Wee 4: 誰具有創造力? 認知與智力 Glaveanu (2023), 第一章〈有創造力的人〉(頁32-44)。 *Sternberg, Kaufman, and Roberts (2019), “The Relation of Creativity to Intelligence and Wisdom,” in Kaufman and Sternberg (eds.), (pp. 337-352) *Runco and Acar (2019), “Divergent Thinking,” in Kaufman and Sternberg (eds.), (pp. 224-254) Tharp (2005), 第三章〈善用所有你記得的事物〉(頁74-93)。 Week 5: 誰具有創造力? 人格與動機 Glaveanu (2023), 第一章〈有創造力的人〉(頁45-55)。 *Feist (2019), “The Function of Personality in Creativity: Updates on 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in Kaufman and Sternberg (eds.), (pp. 353-373) *Hennessey (2019),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Kaufman and Sternberg (eds.), (pp. 374-395) Tharp (2005), 第二章〈你的創意DNA〉(頁41-72) Week 6: 甚麼東西展現了創造力? Glaveanu (2023), 第三章〈創造力的產物〉(頁57-80)。 *Tinio (2019), “Creativity and Aesthetics,” in Kaufman and Sternberg (eds.), (pp. 681-708). *Cropley and Cropley (2019), “Creativity and Malevolence,” in Kaufman and Sternberg (eds.), (pp. 677-690). Tharp (2005), 第五章〈蒐羅創意〉(頁112-141)。 Week 7: 創造的歷程 Glaveanu (2023), 第四章〈創造力的發生歷程〉(頁81-106)。 *Sawyer (2019), “Individual and Group Creativity,” in Kaufman and Sternberg (eds.), (pp. 567-586) Week 8: 創作提案 Week 9: 創造的脈絡與時間 Glaveanu (2023), 第五章〈創造力發生的時間與地點〉(頁107-121)。 *Baas (2019)m “In the Mood for Creativity,” in Kaufman and Sternberg (eds.), (pp. 257-272). *Hui, He, and Wong (2019),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Across the Life Span,” in Kaufman and Sternberg (eds.), (pp. 69-87). Tharp (2005), 第一章〈創作前的準備儀式〉(頁18-40)。 Week 10: 創造的空間 *Glaveanu (2023), 第五章〈創造力發生的時間與地點〉(頁121-126)。 Dul (2019),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Creativity: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Kaufman and Sternberg (eds.), (pp. 481-510) Week 11: 為誰創造?誰來評斷創造力? Glaveanu (2023), 第五章〈創造力發生的時間與地點〉(頁126-131)、。 *von Hippel, Eric (2005), “Democratizing innovation: The Evolving Phenomenon of User Innovation.” Journal fur Betriebswirtschaft 55(1): 63-78. *Csikszentmihalyi, M. (2014). “Society, culture, and person: A systems view of creativity,” in M. Csikszentmihalyi (ed.), The Systems Model of Creativity (pp. 47-61). Springer. Week 12: 創造與日常 Glaveanu (2023), 第七章〈創造力的未來走向〉(頁158-181)。 *Cotter, Christensen, and Silvia (2019), “Creativity’s Role in Everyday Life,” in Kaufman and Sternberg (eds.), (pp. 640-651). Week 13: 創造之外:社會與文化 *Simonton (2019), “Creativity’s Role in Society,” in Kaufman and Sternberg (eds.), (pp. 662-680) 橫尾忠則 (2019),《橫尾忠則╳九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李璦祺譯),大山。請挑選其中兩篇對話,思考本書小標題「不是因為長壽而創造,而是因為創造而長壽」的理由。 Week 14: 生成式AI與創造力 課前閱讀:TBD Week 15: 階段性創作分享與關鍵回應程序討論 I Lerman, & Borstel (2003). Introduction, Chapter 1-3 Week 16: 階段性創作分享與關鍵回應程序討論 II
  • 參考書目
    Kaufman, James C., and Sternberg, Robert J., eds. (2019),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reativity,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rman, Liz & Borstel, John (2003). Liz Lerman's Critical Response Process: a method for getting useful feedback on anything you make, from dance to dessert. ? Dance Exchange. von Hippel, Eric (2005), “Democratizing innovation: The Evolving Phenomenon of User Innovation.” Journal fur Betriebswirtschaft 55(1): 63-78.
  • 評量方式
    30%

    課堂(含創作練習)參與及討論

    10%

    課後作業

    20%

    創作提案

    10%

    創作實踐紀錄

    10%

    階段性呈現

    10%

    階段性呈現討論

    10%

    實踐反思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調整方式說明
    A3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Provide students with flexible ways of attending courses

    B1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Extension of the deadline for submitting assignments

    B4

    個人報告取代團體報告

    Individual presentation replace group presentation

    B6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Mutual agreement to present in other ways between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D1

    由師生雙方議定

    Negotiated by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 補課資訊
  • 課程進度
    9/03第 1 週Week 1: 課程介紹 本週介紹課程主題、每週進度與要求。
    9/10第 2 週Week 2: 為什麼要談「創造力」 「創造力」從二十世紀以來就一直是熱門的關鍵字,在生成式AI登場後,更被視為可能人類僅有、不會被AI取代的能力之一。課程的開始,我們就從為什麼需要討論創造力開始討論,並讓你想想,在這門課程中,你想像的創造力可以是樣子。
    9/17第 3 週Week 3: 什麼是創造力?從歷史談起 要討論創造力,似乎有必要先有一個定義,才能知道我們到底要討論什麼,是吧?那我們就從與創造力有關的歷史談起。
    9/24第 4 週Wee 4: 誰具有創造力? 認知與智力 心理學為二十世紀以來創造力研究的主要領域,這些研究將「創造力」視為「創意」,亦即「創造」發生於思想,是某種認知歷程的結果,而具有這樣認知能力的人,往往被視為「聰明」的人。這週我們將討論心理學中,將「創造力」視為認知歷程,而這種認知能力與「智力」的關聯。
    10/01第 5 週Week 5: 誰具有創造力? 人格與動機 創造力研究的心理學取向,將創造力視為某種人格特質,並且與創造的動機有關。本週,我將介紹與人格、動機相關的研究。
    10/08第 6 週Week 6: 甚麼東西展現了創造力? 說到創造,我們往往直覺想到某些科技產品、文創商品或藝術作品,是什麼樣的特質讓我們會認為某個東西是有創意的?這週我將介紹著名的創造力4 C模型及相關的討論。
    10/15第 7 週Week 7: 創造的歷程 創造除了是個人認知、心智的工作外,也包含了其他層面,如創作材料的物質特性及與他人互動的過程。
    10/22第 8 週Week 8: 創作提案 本週,你將以投影片的形式,提出一個完整的創作提案,包含概念方向與形式、相關既有創作成果回顧、預期成果或效果、可能遇到的困難或瓶頸、資源需求。請準備10分鐘的口頭報告及視覺或其他感官的輔助材料。
    10/29第 9 週Week 9: 創造的脈絡與時間 你是個Morning type的人嗎?還是夜深人靜時最能集中精神?想像力是兒童專屬的超能力?
    11/05第 10 週Week 10: 創造的空間 你有聽說過,越凌亂的工作桌面代表越有創造力,這樣的說法嗎?有人選擇到咖啡廳工作,有人必須在安靜的空間才能專注。這週我們將討論工作的環境如何影響創造力。
    11/12第 11 週Week 11: 為誰創造?誰來評斷創造力? 創造的價值由誰來決定?產品的消費者?藝術作品的評論家?市場的鈔能力?還是創作的人說了算?
    11/19第 12 週Week 12: 創造與日常 除了創作物品或內容等目的外,創造力的概念其實與每個人生活的很多層面息息相關,從人際互動到自我價值,創造力的歷程都可能帶入不同的能量,因此在本週我們討論「創造力」在日常生活的意義。
    11/26第 13 週Week 13: 創造之外:社會與文化 除了人與物的生成之外,創造力對於社會與文化中的創新乃至生命都具有意義。在接近學期末的時刻,讓我們一起回應第二週討論過的主題「為什麼我們要討論創造力」。
    12/03第 14 週Week 14: 生成式AI與創造力 生成式AI服務的出現,激起了許多關於創造力的討論,究竟生成式AI是否能夠培養使用者的創造力?換更直接地問,生成式AI是否具有創造力?是否會取代人的創作?本週的主題將聚焦於生成式AI與創造力的關係。
    12/10第 15 週Week 15: 期末階段性創作分享 I 在最後兩次課程中,每人享有6分鐘的時間,這段時間請你分享創作的階段性呈現或報告,並透過同儕社群的回饋、提問,協助深化你的創作,也回顧整個學期的歷程,進一步反思在學期初時你的回應:「我有創造力嗎?我是什麼樣的創作者?」
    12/17第 16 週Week 16: 期末階段性創作分享 II 在最後兩次課程中,每人享有6分鐘的時間,這段時間請你分享創作的階段性呈現或報告,並透過同儕社群的回饋、提問,協助深化你的創作,也回顧整個學期的歷程,進一步反思在學期初時你的回應:「我有創造力嗎?我是什麼樣的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