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U Course
NewsHelpOverview

The Political-Religious Relationship in East Asian History

Offered in 112-2
  • Serial Number

    19016

  • Course Number

    Hist1630

  • Course Identifier

    103 53310

  • No Class

  • 3 Credits
  • A23

    No Target Students

      A23
    • No Target Students

  • PEI-CHUN KUO
  • Tue 2, 3, 4
  • 博雅301

  • Type 3

  • 80 Student Quota

    NTU 80

  • No Specialization Program

  • Chinese
  • NTU COOL
  •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 Notes
    A23:Historical Thinking , World Civilization
  • NTU Enrollment Status

    Enrolled
    0/80
    Other Depts
    0/0
    Remaining
    0
    Registered
    0
  • 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以東亞歷史上的政教關係為主題,透過每週設定的不同課題,介紹東亞各地歷史上政治與宗教互動下的不同表現與發展。課程內容包含亞洲宗教面向不同人群、文化、性別、環境、政治傳統下可能出現的各種調整與適應,但不以宗教的教義內涵為討論主軸,而將關注焦點置於政治、社會、文化等歷史背景。期盼透過本課程,修課同學可以思考東亞歷史發展過程中,政治與宗教曾經出現何種不同的互動模式。
  • Course Objective
    每週設定討論主題,首先由教師授課兩小時,說明該主題在政治與宗教層面上的意義,並介紹學界目前累積的重要知識及觀點。第三小時為討論課,在TA的帶領下,透過導讀指定閱讀文獻與課程討論,修課同學可在討論過程中,掌握該主題的具體研究成果,並練習提出可於課堂上開展討論的思考問題。 預期可達成的學習目標及成效: 1. 學生能夠闡述東亞歷史上政教關係的主要現象 2. 學生可說明東亞歷史中政教關係發展上的重要事件 3. 學生可指出亞洲宗教在東亞政權統治下扮演的角色,進一步分析其內涵
  • Course Requirement
    1. 出席課程,參與討論課課堂討論 2. 按照課程進度安排,課前預習指定閱讀資料 3. 繳交期中報告及期末報告
  • Expected weekly study hours before and/or after class
    3-6小時
  • Office Hour
    Tue14:00 - 15:30
    請事先與教師約定時間
  • Designated Reading
    第二週:氣賀澤保規著,郭清華譯,《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第一章「新起的統一國家──隋王朝」(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17) 第三週:N. HARRY ROTHSCHILD, “Introduction” in Emperor Wu Zhao and Her Pantheon of Devis, Divinities, and Dynastic Mother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 1-22. 第四週:吉田孝著,劉德潤譯,《岩波日本史(第二卷):飛鳥·奈良時代》,第一章「東亞世界與推古朝的改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20) 第五週:吉田孝著,劉德潤譯,《岩波日本史(第二卷):飛鳥·奈良時代》,第四章「奈良之都與大佛」(北京:新星出版社,2020) 第六週: 佐藤厚著,辛如意譯,〈統一新羅時代的佛教〉,收入《佛教在漢字文化圈的流布:朝鮮半島、越南》(新北:法鼓文化,2022) 第七週:Shigeo Kamata, “Buddhism During Koryo” in Lewis R. Lancaster, Kikun Suh and Chai-shin Yu ed. Buddhism in Koryo: A Royal Religion. Berkeley, Calif.: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 of Calif, 1996 第九週:小島毅著,游韻馨譯,《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第五章「宗教本土化」(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17) 第十週: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著,廖素珊、王紫讓譯,《蒙古帝國與伊斯蘭世界:從征服到改宗的歷史大變局》,第三部「蒙古君主與穆斯林臣民」(臺北:廣場出版,2022) 第十一週: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第三章「西夏佛教發展概述」(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3) 第十二週:中島志郎著,辛如意譯,〈朝鮮時代的佛教:統合與彈壓〉,收入《佛教在漢字文化圈的流布:朝鮮半島、越南》(新北:法鼓文化,2022) 第十三週:原田正俊著,辛如意譯,〈室町文化與佛教 〉,收入《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新北:法鼓文化,2020) 第十四週:曾根原理,辛如意譯,〈近世國家與佛教〉,收入《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III》(新北:法鼓文化,2021) 第十五週:Hardacre, Helen. “The Great Promulgation Campaign” in Shinto and the State, 1868-1988,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 42-59. (可參考李明峻譯,《神道與國家(1868-1988) : 日本政府與神道的關係》臺北:金禾,1995)
  • References
    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 周伯戡,〈姚興與佛教天王〉,《臺大歷史學報》30(2002.12),207-242。 周伯戡,〈北魏僧曹制度考:兼論中國僧官的起源〉,《臺大歷史學報》67(2021.6), 183-277。 康樂,〈轉輪王觀念與中國中古的佛教政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67:1(1996), 頁109 -143。 陳金華,〈唐代的內道場〉,《華林國際佛學學刊》2:2(2019.10),1-91。 古正美,〈佛教傳播與中國佛教國家的形成〉,《成大歷史學報》40(2011.6),1-60。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臺北:商周,2003。 古正美,《佛教建國信仰與佛教造像》(上)、(下)臺北:聯經,2024。 李志鴻,〈十世紀中國南方佛教政治論述的建構與宣傳:以佛教印經為線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7:4(2017.12),43-56。 黃啟江,《北宋佛教史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張國慶,《佛教文化與遼代社會》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1。 周齊,《清代佛教與政治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張寅成,〈古代韓國的道教和道教文化〉,《成大歷史學報》39(2010.12),41-60。 許怡齡,〈從「儒學」到「儒教」的脈絡性轉換:「西學」與朝鮮思想史的轉換點〉,《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3:2(2016.12),101-126。 藍弘岳,〈荻生徂徠的古代中國史觀與政治思想:「聖人之道」的重構與「宋學」批判〉,《漢學研究》33:3(2015.9),169-203。 徐興慶主編,《東亞文化交流與經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8。 末木文美士著,涂玉盞譯,《日本佛教史》臺北:商周出版,2002。 末木文美士著,郭珮君譯,《近世的佛教:開展新視界的思想與文化》高雄:佛光文化,2020。 《新亞洲佛教史》中譯本(中國I~III,日本I~IV,朝鮮半島、越南)臺北:法鼓文化,2015-2023。 Stephanie Balkwill, James A. Benn edit, Buddhist Statecraft in East Asia. Boston: Brill, 2022. Sem Vermeersch, The Power of the Buddhas: The Politics of Buddhism during the Koryŏ Dynasty (918-1392).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Lewis R. Lancaster and Chai-shin Yu ed. Buddhism in the Early Choson: Suppre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Berkeley, Calif.: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 of Calif, 1996. 礪波護,《隋唐の仏教と国家》東京:中央公論社,1999。 橫內裕人,《日本中世の仏教と東アジア》東京:塙書房,2008。 河上麻由子,《古代アジア世界の対外交渉と仏教》東京:山川出版社,2011。 小島毅編,《東アジアの王権と宗教》東京:勉誠出版,2012。 村井章介編,《東アジアのなかの建長寺:宗教・政治・文化が交叉する禅の聖地》東京:勉誠出版,2014。 新川登亀男編,《仏教文明と世俗秩序:国家‧社会‧聖地の形成》東京:勉誠出版,2015。 原田正俊編,《宗教と儀礼の東アジア:交錯する儒教・仏教・道教》東京:勉誠出版,2017。 阿部泰郎,《中世日本の王権神話》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20。 伊東貴之編,《東アジアの王権と秩序:思想・宗教・儀礼を中心として》東京:汲古書店,2021。 【期中報告書單】 金英敏著,陳牧謙譯,《政治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從朝代更迭、塑造政體、身分認同談中國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23。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臺北:商周,2003。 許里和著;李四龍、裴勇等譯,《佛敎征服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著,廖素珊、王紫讓譯,《蒙古帝國與伊斯蘭世界:從征服到改宗的歷史大變局》臺北:廣場出版,2022。 Hardacre, Helen;李明峻譯,《神道與國家(1868-1988) : 日本政府與神道的關係》臺北:金禾,1995。 丁晨楠,《海東五百年:朝鮮王朝(1392-1910)興衰史》桂林:灕江出版社,2021。 珍.波本克, 弗雷德里克.庫伯著;馮奕達譯,《世界帝國二千年:一部關於權力政治的全球史》臺北:八旗文化,2015。 克里杉.庫馬(Krishan Kumar)著;胡訢諄譯,《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從大國起源羅馬到民族國家法蘭西,塑造現代世界的六個帝國》臺北:聯經,2023。
  • Grading
  • Adjustment methods for students
    Adjustment MethodDescription
    A3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Provide students with flexible ways of attending courses

    B1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Extension of the deadline for submitting assignments

    B6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Mutual agreement to present in other ways between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D1

    由師生雙方議定

    Negotiated by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 Make-up Class Information
  • Course Schedule